电动自行车抽检风波:大品牌为何频频上榜?
浙江市场监管局9月1日公布的电动自行车抽检结果显示,包括雅迪、九号、新日在内的多个知名品牌存在产品不合格情况。
这些被抽检不合格的车辆主要存在标识与警示语不规范、充电状态主回路保护不到位等问题。
为何市场上那些耳熟能详的大品牌会屡次出现在不合格名单上?
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规模效应是首要因素。
年销量高达千万台的雅迪与年销量仅数万台的小品牌相比,其产品被抽检的概率自然高出许多。
市场监管部门在进行产品抽检时,往往更倾向于选择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
这就像在大海里捞鱼,网撒得越大,捞到鱼的数量自然越多。
销售终端的违规操作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部分经销商为追求利润,会在销售环节对车辆进行私自改装。
这些改装行为导致的产品问题,往往会被归咎于生产厂家。
市场监管总局2022年发布的数据显示,电动车销售环节的违规改装占比达到37%。
产品批次差异同样不容忽视。
同一条生产线上的产品,不同批次可能存在细微差异。
2023年上半年数据显示,电动车标识不规范的问题在批次性质量问题中占比达到42%。
这反映出部分企业在生产管理上还存在提升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小品牌较少上榜并非意味着质量更优。
中国消费者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小品牌电动车的投诉率实际上高于大品牌17个百分点。
只不过由于市场占有率低,这些小品牌很难进入抽检视线。
选购电动车时不必过分恐慌。
市场监管部门公布的不合格产品都会要求企业召回整改。
大品牌在售后服务、配件供应方面依然具有明显优势。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研究报告指出,大品牌电动车的平均使用寿命比小品牌要长30%以上。
电动车行业质量提升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生产企业要严格把控质量关,经销商要规范经营行为,监管部门要加强市场监督。
只有形成合力,才能真正保障消费者的出行安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