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最近汽车圈整的活儿,已经有点超出我的想象力边界了。前两天看到腾势N8L发了个稿子,说自己搞了个什么“防晕车黑科技”,主打一个让老人孩子坐车不难受。
我当时第一反应是,坏了菜了,不装了,摊牌了。
汽车这个行业,卷到最后,居然开始卷生理反应了。这是一个什么信号?这信号就是,牌桌上能出的牌已经差不多了,什么冰箱彩电大沙发,什么零百加速智能驾驶,都快成标配压缩毛巾了,泡水里都一个样。大家发现常规武器已经干不死对方了,最好的手段是直接把餐厅爆了,开始搞一些盘外招,搞一些直击灵魂深处的玄学打击。
如果说之前理想是把蛋糕给你切好,小米是直接把做蛋糕的师傅挖走。那腾势这个操作,就是直接告诉你,别家蛋糕吃了可能让你反胃,但我家的蛋糕,不仅好吃,还他妈自带健胃消食片。
这就很魔幻。
你看,他们管这套东西叫“定眩智能防晕车系统”,搭配一个“云-A双腔空气悬架”。听这名字,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什么修仙法宝,一个定身咒,一个筋斗云。按照他们的说法,这玩意儿能让车子在急刹的时候不点头,过烂路的时候不颠簸,突出一个“如履平地”。
这个场景就非常有意思了。过去我们怎么形容一辆车好?动力猛,操控好,空间大。现在怎么形容?“我妈坐了没说头晕”、“我儿子在第三排看完了两集熊出没都没吐奶”。这简直是营销界的降维打击。它直接绕过了所有冰冷的参数,跳过了所有关于技术路线的争吵,直奔一个最原始、最不讲理的场景:家庭。
因为家庭这个单位,它是不跟你讲道理的。你跟一个晕车的丈母娘解释什么是双叉臂什么是麦弗逊,她只会觉得你吵。你跟一个随时准备把午饭贡献给后备箱的孩子讲什么叫CDC连续可变阻尼,他只会觉得你耽误他打游戏了。他们的评价标准非常朴素:我晕不晕?我难不难受?
所以说,自动驾驶的终极奥义不在于什么激光雷达和算力,而在于能不能完美避开小区里窜出来的老头乐。同理,一个悬挂系统牛不牛逼,不在于它在麋鹿测试里有多极限,而在于它能不能让一个刚喝完两瓶奶的孩子,在经历村口王师傅修了三年都没修好的水泥路后,还能保持心态稳定。
我作为一个亲身经历过带全家老小长途自驾的中年人,对此有非常痛的领悟。我那台曾经引以为傲的德系车,悬挂硬得像块铁,过个减速带,我闺女手里的冰淇淋能直接飞我后脑勺上。我爸妈坐在后排,全程紧握扶手,表情凝重得像是在参加一场严肃的谈判。每开一小时,就得停下来,让他们去路边接接地气,缓一缓那即将喷薄而出的晕眩感。
那种时候,你车的品牌、历史、赛道基因,都毫无意义。奔驰的光环都罩不住你丈母娘发青的脸色。你只会觉得,自己像个绑匪,绑架了一家老小在这铁盒子里受罪。
所以腾势这个“防晕车”,就很鸡贼,或者说,它开窍了,它悟了。它把一个过去被认为是“乘客体质问题”的锅,主动背了过来,说“是是是,都是车的错,我来改”。这就很可怕了,同行看了也得傻。这就好比武林大会,大家都在比谁的剑快、谁的内力强,突然有个人站出来说,我练的不是武功,我练的是“挨打不疼金钟罩”,而且我能让你全家都挨打不疼。
就问你怕不怕?
它把一个非常主观、非常玄学的“体感”,给强行量化成了一个卖点。那个叫什么“智能路面预瞄2.e”,听起来就像给车开了天眼,三体人看了都气活了,我的智子还没看清路,你一个破车就预瞄了?它本质就是个和事佬,提前看到了路上的坑,赶紧跑过去跟底盘说“哥,冷静,给个面子,别颠,后排有皇上”,然后车身就奇迹般地稳住了。
再加上它那个大空间,什么5米2的车长,3米多的轴距,都是为了让你在车里能躺平,姿势舒展了,气血就顺了,自然就不容易晕了。这套逻辑闭环,从中医到物理,从空间到心理,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你还真别说,逻辑上就是这么个逻辑。
当然,我们必须用犬儒主义的上帝视角来看待这件事。腾势真的是在关心你全家老小的括约肌和前庭系统吗?不,它是在进行一场“掀桌子式”的饱和攻击。它在创造一个新的战场维度。当大家都还在卷“智能”的时候,它另起炉灶开始卷“健康”了。这玩意儿就该是所有车的标配!凭什么还得加钱!
这背后的逻辑是,当下的汽车市场,已经不是比谁做得更好,而是比谁能找到一个别人还没来得及做的点,然后把它“加大加大加大”,做到极致,形成一个谁也绕不开的标签。就像特斯拉的标签是“未来感”,奔驰的标签是“面子”,沃尔沃的标签是“安全”,现在腾势想给自己贴的标签就是“不晕”。
这种爱真的很特别,当你真的爱过一个让你晕到怀疑人生的车时,你就懂了。所以,解决晕车的终极方案是什么?是这套复杂的防晕车系统吗?
不,是让你孩子在后排看一整天小猪佩奇,他根本就顾不上晕。
技术,永远干不过多巴胺,这是最底层的玄学。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