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得到,一辆破旧电动车能卖到十几万美元?
这事儿要搁几年前说出来,估计得被人当成在编鬼故事。
现在好了,现实比小说还离谱。
美国亚特兰大的一场拍卖会上,一辆1997年的“GMC电动汽车”拍到了10.4万美元,合人民币七十多万。
车也不算啥好车,挡风玻璃碎裂、轮胎干瘪、钥匙也没了,看着跟废铁没什么两样。
可是它偏偏就火了,拍出了天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难道电动车真的开始保值了?
还是说这里边有啥别人看不见的门道?
咱们先想想,一辆快30年的破旧电动车凭啥成为“抢手货”?
是不是新能源车开始逆袭了,变成收藏界的新宠?
要是这样,那路上的老比亚迪、老奇瑞估计都能涨价了。
可事实远没那么简单。
这车之所以这么“值钱”,其实主要因为它不是普通电动车,而是通用汽车EV1,一款被历史“抹去”的电动先锋。
全球只剩下大约40辆,你说稀不稀罕?
说到这里,不禁要问,为什么一辆被厂商刻意毁掉的车反而成了大家争抢的宝贝?
这背后的故事,才是这场拍卖真正的看点。
很多人没听过EV1,更别提了解它的经历。
想当年,通用汽车花了10亿美金搞出这玩意儿,本来是为了响应环保政策、迎合加州政府的零排放要求。
那会儿美国空气污染严重,政府天天想着怎么让汽车少点排放,于是逼着车企造环保车。
通用汽车没得选,只能硬着头皮上,直接在1990年车展丢出了Impact概念车,一亮相就引起轰动。
它不是随便拿现有车型瞎改电池,而是真刀真枪从零搞出来的,铝合金、复合材料各种“黑科技”都用上了,风阻系数做到当时世界最低,电机也能应付日常通勤。
咱们现在看,80到100英里续航也不咋地,但在九十年代已经是天花板了。
到了1999年升级到镍氢电池,能跑140英里,简直是电动车里的“超人”。
可是即便这样,EV1从头到尾没开放过销售,只能租赁。
通用怕亏钱,不让买断,谁租谁用,租期一到必须还回去。
你以为租金便宜?
没门,每月400多美金起步,能租得起的不是有钱就是有情怀。
甚至丹尼·德维托那样的名人也只能租不能买,想留下都被通用拒绝。
更有意思的是,用户自己掏钱做广告,痴迷到不行。
可就是这么一群死忠粉,最后也没能保住自己的EV1——通用说回收就回收,连拆车都不眨眼。
最狠的时候,有用户还没到期车就被拖走了,拆得干干净净,扔进粉碎机,场面比电影还残酷。
这时候问题来了,通用为什么要把自己花10亿美元造出来的电动车毁掉?
如果它真的是未来潮流,难道不应该坚持下去吗?
有人说,技术不成熟,充电网络不行,续航太短,成本太高,这些理由听起来也挺有道理。
但深挖一下,谁都知道这背后有油企的压力,有行业的惯性。
电动车一旦普及,汽油车的蛋糕就要被抢了。
更现实的是,当年电池技术真的不太行,充一次电慢还不太能跑远,用户体验没法和汽油车比。
通用选择放弃,其实也不是全无理由,只是做法太绝,让人难以接受。
而且,这场“电动车大屠杀”也不是没人反抗。
纪录片《谁杀死了电动汽车?》直接把通用和油企推到风口浪尖,引发舆论大爆炸。
抗议的人聚在通用门口,拼死要保住电动车——但最终还是没能拦住销毁的步伐。
除了极少数被捐给博物馆或流入私人收藏,其余统统成了“汽车坟场”的一员。
如今全球只剩下40辆左右EV1,其中大部分还不能上路,只能当摆设。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更困惑了?
明明是被遗弃的电动车,为啥能拍出天价?
其实很简单,这车早就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交通工具了。
它是一个时代的符号,是无数人心中的“环保理想”,也是企业决策失误的“反面教材”。
你说它值钱,其实值的是背后的故事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