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十字路口,路灯把马路刷成一层水蓝色。车窗微起雾气,雨刷来回摆动。一辆白色小轿车,缓步跟在一台冒着黑烟的泥头车后头。绿灯快过去了,车前方却只有泥头车一身钢板,高高的车尾像一堵墙,信号灯的脸色谁都看不真切。轿车主下意识踩了刹车,但大车突然一冲,车又只剩两秒的反应时间。系统冰冷一闪——咔,闯红灯抓拍已成定局。
要是你,是选自认倒霉缴费认亏,还是硬着头皮去“申诉”这么个听上去十有八九没戏的活儿?
从事本行多年,见过不少类似案例。说“法不容情”诚然,但法的本意是公平、公正和合理,并非人人都要为命运的恶作剧买单。“拍照就是证据”,这是不少司机的噩梦。可我更想说:证据是用来还原事实的,不只是打击违法者的皮鞭。而事实,有时比录像冷静,有时比录像复杂。
闯红灯一次扣6分,罚款200元。这几乎相当于一年辛苦养出来的“驾驶分”,一夜回到解放前。不少人把这种经历当作人生的倒霉蛋试炼——有时,倒霉只是因为愿赌服输。但在某些特定场景,咱们其实可以再坚持一把。
讲两个比较典型、而且交警部门也明确承认可以申诉的情形。第一个,是视线被遮挡。没错,很多路口摄像头“眼观六路”,但司机的“肉眼”却经常被“七堵八堵”。举例说,你跟在高大威猛的大货车、公交车、环卫清扫车后头,本就对视野有牺牲。等前车飘然而去,露出信号灯,你发现灯比感情变得还快——绿的瞬间红,刹车已经晚了。这种情况下,按照相关规定,是可以申诉的。
但申诉不靠嘴,靠证据。行车记录仪或路口监控拍到你与前方大车的距离,以及遮挡了信号灯,这才叫“底气”。拿着这些材料填好表,递交申诉——理论上,冤枉案是有希望翻盘的。不过,讲真,很多司机“无图可证”,靠喊冤打动系统比打动银行多给点利息还难。
第二种情形,是信号灯本身体检不及格。有人遇到过那种只绿不红、只闪不亮,或者所有方向高高兴兴一起放行的信号灯羹?捣乱的信号灯人人喊打,机器总有闹脾气的时候。这时候,你闯了灯,被摄像头记录,确实有了违章条。但是,只要你能拍到信号灯故障的视频或照片,现场有异常,事情就有得说。
总结下,“两种情形申诉有门”:一个是被大车遮挡,另一个是信号灯故障。程序是:收到违章通知60天内,带着身份证、驾照、行驶证等全套“护身符”,去交警队申请行政复核,顺带把证据在相关表格里糊得天衣无缝。现在技术发达,有的地方能直接用12123 APP线上申诉,省得扒拉队伍时跟窗外车水马龙一起堵心。
当然,作为“过来人”,我得插句有点黑色幽默的话:真正冤“点子薄”的司机,恰好是最懒的司机,他们的行车记录仪往往只剩下广告或自拍。等拿出证据才想起那玩意儿插头还连着薯片渣。申诉环节就是互联网上的“挠痒术”——只有你痒的时候才想起它。
有些人问:那既然规则留有申诉通道,为啥还是很多人宁愿自认不走申诉的路?坦白说,一是本能觉得跟公权力较劲比闯红灯还危险,二来传统印象觉得流程“官味重、胜算低”。其实近年随着信息化普及,很多地方的行政申诉透明度和效率确有改观,但“跑一回流程”的体验未必比过个红灯轻松多少——这,大概就是“冤也没人抱怨,累也没地可诉”的真实写照。
退一步说,闯红灯本身是大事,不光是扣分和罚款的痛苦,更多是安全性本身就不容忽视。规则之外,还是建议能控制的变量都尽量别放过。比如车距合理点,视线多观察点,事前把记录仪电源和存储卡都确认一遍。别等出事那天,“留个证据”的事儿,比“留个活口”还不靠谱。
行文至此,有人可能要问,既然规定给了“被大车遮挡视线”和“信号灯故障”的申诉机会,是不是也能对某些灰色地带进行新解释?比如恶劣天气、夜间路口无照明、或前方车辆突然急刹?如果每一个“事故的背后都有苛刻的理由”,那规则会不会越来越被“情有可原”耗散掉严肃和底线?
这个问题,交给你们。我只知道,规则就像红灯本身,该亮的时候要亮够,该转色时要转得明白。但遭遇误判、偶然和小概率,别着急流泪先,证据永远比嘴牢靠——关键是你是否愿意为自己做一次认真的保存和辩护。
结尾,就不再劝大家小心驾驶这等贴心话了——毕竟,扣分的滋味每个人都有机会品尝,最怕的是被冤枉时,自己却找不到证明清白的那条录像带。如果改天,申诉也变成大家的本能操作,这个城市也许会多几条“不是非黑即白”的答案,无论你认不认同,这才是规则真正有温度的时候。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