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10号线为何“冷清”?核心区线路客流垫底,规划、换乘、接驳问题凸显

2025年6月29日,广州地铁10号线首通段正式开通,这条穿行天河、越秀、海珠、荔湾四大中心城区,还率先应用GoA4级全自动驾驶技术的线路,按理说该是承载海量客流的“市区骨干”。可现实却给了一记重击,暑运期间(7月1日至8月31日),它的日均客流量仅14万人次。

这个数字有多尴尬?对比一下便知。郊区线路13号线一期客流量和它相当,而同为市区骨干的2号线日均116万人次、3号线179万人次、5号线101万人次,10号线在广州地铁线网中直接垫底。

广州10号线为何“冷清”?核心区线路客流垫底,规划、换乘、接驳问题凸显-有驾

明明手握“先天好牌”——地处核心区位、技术等级领先,又是线网“X”形骨架的关键部分,为何开通初期就遭遇客流“滑铁卢”?城市规划、工程建设与用户体验之间,到底藏着哪些深层次矛盾?

要找到答案,得先看规划衔接上的“先天不足”。最初规划里,10号线是要合并3号线支线(天河客运站体育西路)实现贯通运营的,这样就能直接串联天河核心商圈和高密度就业区,这可是吸引客流的关键。但想法虽好,实施起来却难如登天。拆解工程要在不中断3号线运营、不影响天河路地面交通的前提下,完成隧道改造、信号割接与站台扩建,至今都没找到两全其美的技术方案,工程只能无限期推迟。没了这条“主动脉”,10号线没法深入天河商圈腹地,客流自然少了一大块。

广州10号线为何“冷清”?核心区线路客流垫底,规划、换乘、接驳问题凸显-有驾

线路终点的定位也十分尴尬。规划中的真正终点站天河路站,本可以和1号线、3号线换乘,可它没能同步开通,导致10号线根本没触达天河核心区。现在的临时终点杨箕东站,虽说在天河区,却不是换乘站,出入口还在广州大道,到周边商圈和办公区步行得超10分钟。广州夏天热,谁愿意顶着酷暑多走这一段?这就造成了“地理在天河,功能却边缘”的窘境。

换乘体验的“次生障碍”,更是把不少乘客“劝退”。五羊邨站和5号线换乘,得先出站,再在地面走200米,全程要十多分钟,遇上高温或雨雪天气,体验感差到极点,很多要去珠江新城的人索性不选10号线了。

工业大道南站(原石溪站)原本规划了和广佛线的站内换乘通道,后来因为施工困难取消了,现在得出站步行300米换乘。还有中大南门站,和8号线中大站相距450米,却不能在付费区内换乘。这些“交而不换”的节点,不仅浪费乘客时间和体力,还破坏了线网的整体性,大家自然会选更方便的线路或交通方式。

广州10号线为何“冷清”?核心区线路客流垫底,规划、换乘、接驳问题凸显-有驾

社区接驳的“最后一公里”没打通,也让10号线错失了不少客源。广钢新城住宅区人口多,本是10号线的潜在“客仓”,可连接花围站和广钢新城社区的市政道路没完善,居民去花围站得绕路,特别不方便,这部分客流根本没转化成实际乘客。

从多维度看10号线的影响,情况也很复杂。对10号线自身而言,骨干功能没实现,短期内想改善难度不小。根据官方回应,就算现在决定启动3号线支线拆解工程,至少也得5年才能完工,这意味着10号线客流短期内难有大变化。近期能期待的,就是五羊邨站实体换乘通道建成,到时候换乘时间能从13分钟缩到3分钟,还有花围站周边道路打通,预计每天能多带来2.53万客流。

但从广州地铁线网整体来看,10号线也不是毫无作用。数据显示,随着10号线和12号线开通,相邻的2、4、5、6号线高峰客流压力有所缓解,线网中41%的常态化客流管控站点都取消了。这说明10号线在均衡线网流量、提升整体运营效率上有隐性贡献,不能只看它自身的客流量来评判价值。

广州10号线为何“冷清”?核心区线路客流垫底,规划、换乘、接驳问题凸显-有驾

而在国家标准和市民期待之间,10号线呈现出一种“达标却不合格”的悖论。从国家要求看,10号线全长约17.2公里,日均14万人次客流,客流强度约0.78万人次/公里/日,符合新建地铁线路的基本要求。可从市民期待和城市需求来说,作为穿行四大中心城区的骨干线,它本应承担更多客流,来分流3号线的压力,没能做到这一点,在公众认知和城市战略层面,大家觉得它初期表现“不合格”。

10号线的遭遇,给我国城市地铁规划敲响了警钟。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得有前瞻性,也要考虑实施的弹性,预留调整空间,3号线支线拆解的难题,就说明跨期项目规划没简单。地铁是给乘客服务的,“以人为本”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舒适的换乘、便捷的站点接入,比先进的列车技术更能吸引客流,像虚拟换乘在酷暑下的短板,就是没考虑用户体验的典型例子。

“轨道引领城市发展”(TOD)模式,也得靠地铁和城市开发协同推进,规划、建设、开通都要同步。花围站和社区道路脱节,就是两者没能高效协同的反面教材。现在地面快速公交、网约车发展得快,地铁要是不能提供高效、稳定、舒适的服务,在竞争中很容易失去优势。

广州10号线为何“冷清”?核心区线路客流垫底,规划、换乘、接驳问题凸显-有驾

10号线当前的冷清,是宏伟规划与复杂现实、先进技术与基础体验、线路潜能与接驳短板矛盾的集中体现。它的价值要真正释放,还得靠优化关键换乘节点、完善社区接驳,最终实现3号线支线拆解,这注定是个长期过程。

地铁建设不只是铺轨道、买列车,更是在重塑城市生活品质和空间结构。10号线遇到的问题,给广州乃至全国其他城市的轨道交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只有真正围绕人的出行体验和城市发展需求,才能建成不仅在地图上连通,更能走进人们心里的“骨干线路”。你觉得10号线未来还需要在哪些方面改进,才能吸引更多乘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