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降临,城市的边缘把灯光留在了地平线以下。一辆车身高大、轮胎厚实的皮卡停在路口,发动机低声咆哮,仿佛下一秒就要冲进丛林深处。司机轻敲方向盘,指尖不经意地掠过Tasman的标志。如果你是这辆车的主人,准备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越野”,会不会怀疑自己是不是买错了座驾?还是,你已经被那套高科技和“肌肉感”击中了灵魂深处的“冒险欲”?
先把情绪关掉,当个旁观者。从底层逻辑讲,越野皮卡的主场明明不是城市。但数据不会骗人——2025款起亚Tasman的参数摆在桌子上:先来一台3.0升V6双涡轮增压柴油机,250马力和600牛米扭矩,一套全时四驱,玩泥地沙地随你挑。高配还有4.0升V8汽油机,420马力,扭矩700牛米,10速自动变速箱。悬挂系统是前双叉臂独立,后多连杆独立,离地间隙280毫米,最大攀爬角度35度,涉水700毫米。数据够硬核,外观也够“硬汉”,一辆都市穿行的战车似乎被提前“武装到牙齿”。关键是,你想越野,它能陪你;你只是上下班通勤,似乎也不嫌弃你。
论技术,这车的确靠谱。但把“越野”二字搬进城市,是不是自我感动,多一点营销,还是多一点现实?皮卡里植入高科技、中控大屏,搭载LED矩阵大灯,再加上无线充电、座椅加热和全景天窗,一副什么都为你考虑了的样子,多少让人有种“科技赎罪”感:既想当硬汉,又不愿放弃豪华。这个沿袭自SUV领域的策略,如今在皮卡市场上变得越来越流行——谁还没点“野蛮”梦想呢?只不过越野皮卡开进城市,本质上就是穿着防弹衣逛市集,防过猛,略显诡异,但不能说没用。
开Tasman的人,到底在追求什么?是对爬坡涉水、无畏旅行的梦想?还是校门口“虎啸式进气格栅”下的面子工程?坦率地说,市场永远不会相信人的“单纯”。“极致性能”,往往是“极致定价”的同义词:基础款Tasman要价45000美金起,高配直指65000美金——在北京买车,保险换算完,还没上牌;在广州加油,油价和停车费能把“野性”降到负数。而对厂家来说,这样的售价某种程度也是对“理想生活”的溢价。可现实中的城市,哪里容得下700毫米涉水,或者35度攀爬?
对不起,我职业病犯了,又开始数事实。你说城市越野,顶多是堵车时可以看得远一点,不怕磕底盘,不怕剐蹭。真要把Tasman开进丛林,自然有它的用武之地——正如买得起皮卡的人,也买得起去非洲露营的装备。可大部分时间,这车的“越野属性”只能让你在早高峰多踩两脚油门,等红灯的时候欣赏LED尾灯。皮卡越野,在城市里更多是姿态大于实际。
当然,我承认我对“越野皮卡城市跑”有几分偏见——这大概是长年在案发现场玩泥地留下的后遗症。曾经有个兄弟,把带涉水喉的豪华皮卡开去市中心修电梯,遇到业主的白眼,不比遇到泥潭轻松;还有个朋友,实在舍不得剐蹭“全液晶仪表盘”,每天三层地下库,绕两圈都嫌车太壮。有时候所谓“专业”,就是“你能用,但未必用得上”;所谓“硬核”,不过是让你在朋友圈发照片时多几个点赞。用越野车堵在三环路,像拿战术手电点菜,有点荒诞,但现代生活本身不就荒诞吗?
说到底,皮卡的进化史也是一部人类需求的进化史。起亚Tasman会在美国、澳大利亚首发,继续把“野性”变现,等着那些真在荒野狂奔的买家买账。到了国内的城市,更多是用“极致参数”拉高身份标签。厂家也清楚,最终买单的只有小部分真玩家,更多是“城市探险家”,或是爱面子多一些的人。但这并不丢人——毕竟我们都为自己“虚张声势”过,能用V8发动机装点生活,也是一种幸福。
黑色幽默是这样的:咱们警察倒是需要皮卡去破案,偶尔也能用到四驱,再不济用来拖车啥的,但配全景天窗和座椅通风的皮卡,放在警车里,领导大概率要让你去“反思思想作风”。有技术改变生活,但对“都市越野”的执念,更多是男人(和部分女人)的浪漫——哪怕是在“限高两米”的购物中心门口,心里都不死心,想象着下一秒就是旷野。
还是那句老话:城市越野皮卡,真的能跑吗,还是跑得挺尴尬?你买这个性能,到底是用来突破城市边界,还是用来突破自己的心理边界?每个人对此有自己的答案。技术进步很美好,参数表也很“给面儿”;但最后,皮卡能不能成为城市新标志,还是取决于你愿意冒多少险,跟随多少“自我暗示”去掏钱。
如果你站在Tasman的车头前,准备点火启动,是不是该想想下一个路口,到底要开进荒野,还是停在写字楼楼下?“越野皮卡进城”,到底是在越野,还是在扮演越野?这根本没答案——有的时候,你买的不是车,是人生另外一场试验。这么多硬核装备、花哨技术,最后真的越野了吗,还是只是让自己更像能越野?
你怎么看?城市里的越野皮卡,是一种进化,还是一种妥协?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