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可以说是热闹非凡,路上跑的绿牌车越来越多,很多家庭在换车或者买第一辆车的时候,都会优先考虑新能源。
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也随之出现:同样是买了新能源车,有的人开得是满心欢喜,天天夸省钱又好开,感觉抓住了时代的红利;而另一部分人却是一肚子苦水,觉得续航虚标、毛病不断,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感觉像是被忽悠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难道买车也跟抽奖一样,全凭运气吗?
其实,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很多人都还没意识到的关键问题,那就是市面上的新能源车,实际上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出身”。
搞不清楚这个,就很容易花冤枉钱。
咱们得先明白一个概念,现在市面上的一些新能源车,尤其是一些早期推出或者为了快速占领市场而赶工出来的车型,它们虽然挂着绿牌,用着电,但从骨子里看,它们的设计思路和基础架构,还是彻头彻尾的燃油车。
这种情况,行业内通常称之为“油改电”。
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点技术化,但理解起来很简单。
您可以想象一下,一个车企原本有一条非常成熟的燃油车生产线,比如一款卖得很好的轿车。
现在市场风向变了,需要电动车,但重新从零开始研发一个全新的电动车平台,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和好几年的时间。
为了走捷-径、抢时间,他们就想出了一个办法:直接把那辆燃油车开过来,把里面的发动机、变速箱、油箱、排气管这些东西全部掏空,然后在原来的底盘上,找个地方塞进一套电机和电池。
这样一来,一辆“新能源车”就迅速诞生了。
这种做法虽然快,但它带来的问题是娘胎里就有的,是先天性的。
首先,空间和舒适性会大打折扣。
燃油车的底盘中间是有一条长长的通道的,这是留给排气管和传动轴走的,所以我们坐燃油车后排,会发现地板中间总是有一块高高的凸起。
换成电动车后,这些东西虽然没了,但底盘的模具是现成的,这个凸起结构依然保留着。
电池没地方放,只能见缝插针,要么把后备箱垫高,牺牲储物空间;要么把后排座椅抬高,导致乘客坐着腿伸不直,非常憋屈。
而且,因为保留了大量原本为燃油车设计的冗余结构,整辆车会变得特别重,直接影响就是能耗高,续航里程大打折扣,宣传上说能跑五百公里,实际上一开空调或者上个高速,可能三百公里都跑不到。
更严重的是安全隐患。
一辆车的车身结构设计,是一门非常复杂的科学,哪里需要坚固,哪里需要溃缩吸能,都是经过成千上万次计算和测试的。
燃油车的结构,是围绕着保护驾驶舱和那个又大又重的发动机来设计的。
电池包这个东西,又重又怕火怕撞,在最初的设计图纸上根本就没有它的位置。
现在硬生生把它塞进去,很可能就放在了一些没有得到充分结构保护的地方。
这就好比一个房子的承重墙是固定的,你非要在非承重墙的位置上挂一个几百斤重的东西,安全自然无法保证。
一旦发生追尾或者比较严重的底盘磕碰,电池包就可能成为最先受损的部分,引发短路甚至起火的风险,要远远高于那些从一开始就为电池安全而设计的车型。
那么,真正意义上的新能源车,或者说从根上就是为电而生的车,又是什么样的呢?
这类车,它们诞生于一个叫做“原生纯电平台”的东西。
这就好比建房子,不是在旧地基上修修补补,而是从画第一张图纸开始,就明确了这是要建一栋纯粹的电梯洋房,而不是带烟囱的平房。
以我们国家的一些头部品牌为例,比如比亚迪的e平台、吉利的SEA浩瀚架构等等,它们就是典型的原生纯电平台。
这种从零开始设计的车,优势是全方位的。
第一,空间布局合理,乘坐体验好。
因为它从一开始就不需要考虑发动机和变速箱的位置,所以设计师可以把四个轮子尽可能地推向车辆的四个角落,这样一来,车内的轴距就能做到非常长。
你会发现,很多纯电平台的车,看着尺寸不大,但坐进去后排腿部空间却出奇地宽敞。
它的底盘是完完全全平整的,像一块滑板,电池就均匀地铺在底下。
这样一来,后排地板自然就是纯平的,坐三个成年人也不会觉得拥挤。
而且,因为车头没有了发动机,很多车型还多出了一个实用的前备箱,可以放不少东西。
第二,安全性被放在了首位。
原生纯电平台在设计之初,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就是如何保护电池。
电池包不再是一个“外来物”,而是被当做车身结构的一部分来设计,这种技术被称为CTC(电芯到底盘一体化)或者CTB(电芯到车身一体化)。
简单来说,电池本身就成了一个加强车身刚性的结构件,被坚固的框架牢牢包裹,前后左右都有专门的防撞结构保护。
这就好比给手机从贴个膜升级到了用一个坚固的金属外壳,安全等级完全不同。
第三,驾驶感受和智能化体验是“油改电”车型无法比拟的。
由于电池平铺在底盘,整车的重心非常低,开起来感觉特别稳,过弯时侧倾很小,操控性很好。
更关键的是,这类车是真正的“软件定义汽车”。
它的整个电子电气架构是全新设计的,就像一部最新的智能手机,硬件和系统深度融合。
所以它的车机系统反应飞快,语音助手聪明能干,辅助驾驶功能也能通过OTA(空中下载技术)不断升级。
也就是说,你的车买回家之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像手机更新系统一样,不断获得新的功能和更好的体验。
这一点,对于那些底层系统还是老旧油车逻辑的“油改电”车型来说,是根本做不到的。
说了这么多,普通消费者该如何用简单的方法去分辨呢?
其实并不难,有几个小窍门非常实用。
第一,就是看后排地板。
拉开后车门,如果后排地板是全平的,那基本可以断定它是一个原生纯电平台的产品。
如果中间有很明显的凸起,那就要高度怀疑它是“油改电”了。
第二,可以打开前机盖看看。
如果里面是一个设计规整的前备箱,或者即便没有储物格,但内部非常简洁,那说明它是纯电平台。
如果打开后看到的是一个巨大的塑料盖板,底下乱七八糟地塞着各种控制器和管线,布局混乱,那它很可能就是脱胎于燃油车。
最后,亲自去试驾,感受一下智能化水平。
坐进车里,和车机系统互动一下,试试语音控制的反应速度和识别率,滑动一下中控屏幕,看看会不会卡顿。
一个真正的新能源车,它的智能体验应该是流畅且人性化的。
通过这几点简单的观察和体验,即便我们不是专业人士,也能大概率地避开那些体验不佳的“过渡产品”,选择一辆能真正带来驾驶乐趣和时代便利的纯粹的新能源汽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