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举办的汽车百人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许敏教授针对增程技术相关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案。许教授觉得,采用小油箱大电池配置的增程式汽车成本太高,并无必要。他认为,他们所研究的小增程器搭配小电池的方案更为合适,还特意列举了Model Y和理想L8作为示例。
当“大油箱焦虑”遭遇“2%工况陷阱”
在理想L8车主的汽车后备箱中,那部功率达113kW的增程器就像车主一直带着的灭火器,在97%的时间里都处于闲置状态,但却让每一辆车都额外承受着相当于三个成年人重量的金属负担
上海交大许敏教授团队的数据披露了一个行业矛盾现象:汽车企业为了仅占比百分之二的亏电工况,将全尺寸增程器作为标准配置,这就好像为了预防地震却在客厅长期放置潜水设备一样。
这种“过度防范”直接致使成本上升:要是特斯拉Model Y换成20kWh电池搭配18kW增程器,续航方面的担忧不会增加,还能让钱包多省下1.9万元,这就好比给快乐充值了438杯奶茶
实测中,理想L8的113kW增程器在亏电状态下,功率需求仅为43.3kW,这种性能过剩的情况,如同用洲际导弹去打蚊子一般。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日产轩逸e - POWER依靠仅1.5kWh的电池以及58kW的增程器,成功在日本市场站稳脚跟,这足以证实小功率方案具备可行性。
——然而,中国汽车企业却陷入了“配置军备竞赛”的奇怪循环,恰似用一桌丰盛的满汉全席款待外卖配送员。
塑料心脏+AI灵魂:技术平权的底层暴击
于上海交大的实验室中,有一台仅需单手就能拎起的塑料材质水平对置两缸发动机,正在重塑内燃机的生存规则。它摒弃了涡轮增压和可变气门技术,用平衡轴取代了精密铸造工艺,这就好似依照宜家的说明书组装出劳斯莱斯的发动机一般——成本大幅降低了三分之二,热效率却飙升至40%。
AI控制体系对震动的抑制效果,比iPhone处于静音状态时还要出色,NVH性能可与纯电动汽车相媲美。
“技术极简主义”这一理念对传统路径造成了颠覆:借助模块化设计,能够实现10至40kW功率的自由搭配。它既可以适配五菱宏光,充当“电动三蹦子的续航保障”,也能够多个组合起来,为理想L9充当“隐形的移动电源”
该技术已应用于奇瑞瑞虎8的演示样车,预计在2025年实现量产。其目标是把增程器价格降至2000元/kW,这一价格比一款高端手机芯片还要低
相较于宝马i3增程版因双缸发动机震动而在市场折戟沉沙,上海交通大学借助AI平衡轴技术实现了“败者逆袭”
从“奢侈品逻辑”到“快消品哲学”
当下,增程式汽车陷入“高端俱乐部”的怪圈:像理想L9、问界M7这类车型,借助大容量电池搭配大功率增程器来营造安全感,然而却使占据中国汽车市场34%份额的10 - 15万元主流市场成为技术洼地。
许敏团队推出新方案:围绕日均50千米的通勤需求,配备20千瓦时的电池来保障基本续航,采用小型增程器应对长途出行——恰似将瑞士军刀拆分成“主刀与开瓶器”的搭配,只为避免为了镊子的用途而购置一整套工具箱
这种“需求重构”精准触及商业核心:若40kW增程器的成本降至2000元/kW,恰似拼多多让千元机具备iPhone的功能
上汽的工程师开玩笑说道:“等这东西实现量产那天,我们这上百人的增程团队就得集体转行去卖咖啡咯。”
更为巧妙的是成本搭配策略:特斯拉采用66kWh电池方案时成本为3.3万元,当更换成20kWh电池与18kW增程器的组合后,节省下来的1.9万元完全能够为车辆配备激光雷达
未来战场:无感增程与认知突围的双重革命
观念的激烈交锋总是与技术的革新如影随形。曾经,宝马i3增程版因双缸发动机震动问题在市场上铩羽而归。如今,上海交通大学借助AI控制与平衡轴技术,让内燃机的存在感变得比电动剃须刀运转时还要微弱。
然而,市场培育依旧是个难题:相较于三缸机,中国消费者对双缸机的认可度更低,就好比北方人看待折耳根——清楚它并无危害,可心里就是觉得别扭
这场革命的最终目的,是使增程器就像智能手机的SIM卡槽那样:平常不显露,需要时发挥作用。一旦电池技术跨越500km续航的门槛,油箱就会演变成“汽车的阑尾”
宁德时代的“骁遥电池”正借助混合电芯方案发起侧面攻势,行业马上要迎来“小增程器与大电池”路线的较量。
历史隐喻
这场变革让人想起乡镇企业用三来一补撕开外贸缺口的80年代,或是TikTok用算法奇袭扎克伯格帝国的2018。现在,上海交大正用塑料齿轮重写动力法则——所有固若金汤的霸权,都怕遇到不按套路出牌的野蛮人。当欧美大厂还在为“续航每增加1公里需要多少钴矿”纠结时,中国工程师狡黠一笑:既然追不上油箱,就让油箱变得无关紧要。或许某天,我们的子孙会像看蒸汽机车博物馆一样打量燃油车,惊讶于祖先竟会为个铁皮箱子配备200公斤的“备胎”。而历史会记住,这场颠覆始于一个湖南学者蹲在车间地板上,用塑料齿轮重写动力法则的下午——正如所有伟大变革,常起于庙堂之外,成于江湖之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