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车主“素质风波”的背后

8月初,一波铺天盖地的视频和帖子在网络上涌现,矛头直指理想汽车车主——“乱停车”“素质低”成了热词,“理想车主素质”这几个字几乎刷爆全网。视频里的理想汽车,有的占了两个车位、有的压着停车线停得东倒西歪。哪怕没开过理想,甚至没仔细看过它的样子,很多人已经默认——理想车主就是不守规矩的代名词。

理想车主“素质风波”的背后-有驾

作为一个关注汽车行业的人,我对理想汽车没有滤镜,也谈不上成见。这次“理想车主素质”风波,我更想知道的不是谁对谁错,而是这样的群体标签,究竟是怎样在几天之内被制造出来的。

根据理想汽车官方披露,这些视频来自有组织的水军群,几元钱就能买到一段乱停车画面,低成本、高频率。理想汽车CEO李想公开表示,他们清楚是哪家品牌在操控这次舆论。这类攻击几乎每逢理想发布新车都会出现,只是背后操盘的品牌不同。这些舆情往往由专业水军机构执行,批量生产视频和图文,通过低价收购素材再配合煽动性文案推上各大平台。而平台算法在无意中助推了这种内容,情绪化的互动越高,传播就越广,让个别案例迅速被放大成群体标签。

结果,这场风波演变成了品牌、车主和公众三方都难受的局面:品牌要为个别行为背全盘责任,车主要被迫“自证清白”,而公众则在一次次转发和评论中,逐渐相信了一个可能并不准确的群体印象。

要理解这场风波的成因,其实并不复杂——先找一个人人看得懂、容易拍到的场景,比如乱停车,再找一个有识别度的群体,比如理想车主,接着用一两个典型视频不断循环播放,让它看起来像是普遍现象。这类内容的最大优势是不用逻辑,观众只需看到画面,就会在脑海里自动完成判断,而情绪比事实跑得更快。公众之所以容易被带节奏,是因为它让人觉得简单,不用查证比例,不用了解背景,只要看一个短视频,就能立刻下结论;它还让人觉得爽,网络的即时反馈会放大情绪,让骂一句比反思更容易;更重要的是,它符合信息茧房的逻辑——人们只愿意看到自己愿意相信的,哪怕那只是别人精心挑选的一面。

理想车主“素质风波”的背后-有驾

行业抹黑何时了?与其提高自己,不如抹黑他人,这被一些人奉为信条。可品牌形象不仅取决于产品,更取决于你能不能掌握叙事权。失去主动权的那一刻,你就成了别人故事里的配角。

所以,与其陷在别人设定的故事里被动辩解,不如顺势借力,主动重写这个故事。就借着这波热度发起 #理想车主停车挑战#,让全国车主晒出自己规范停车的照片,配上创意文案或趣味动作,官方提供奖励、媒体同步传播。这样,“理想车主”四个字就能从被动标签,变成一个自带正面示范的符号。舆论高地从来不是辩回来的,而是用新的、更有趣的、更能被讨论的内容夺回来。现在正是理想把被动标签反转的最好时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