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占比眼看就要过半,国产车市场份额也冲到了 65%,这数据一出来,不少人都在欢呼,觉得国产车这下扬眉吐气了。
但我这在汽车圈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的老司机,今天得说点不一样的 —— 国产车要是真停了内燃机研发,那藏在背后的危机才叫吓人。为啥这么说?海外市场不认纯电那套,混动车型还得靠内燃机撑着,真把内燃机研发扔了,国产车未必能笑到最后。
国内新能源车型占比眼看就要过半,这数看着挺猛,但你细琢磨就会发现,纯电动其实只占了四分之一,剩下那一大半,不管是插混还是增程,都还得靠内燃机撑着。长城、长安、奇瑞、吉利这些老牌子还在咬牙搞内燃机研发,不是他们跟不上潮流,是看得更远。
前两天我刚试驾了大众最新的第五代 EA888 发动机,400 牛米的扭矩,500bar 的高压喷射,动力比老款强了不少,油耗反而降了,技术确实有东西。这说明啥?国际巨头压根没放弃内燃机,还在偷偷升级。反观国内不少车企,尤其是新势力,基本停了内燃机研发,一门心思扑在纯电上,这赌注下得也太大了。
别总盯着国内市场,想出海就得面对现实。东南亚市场比亚迪是卖得不错,但欧美日韩呢?就拿欧美市场来说,老百姓买车,首先看的是皮实耐造,一台车开个十年八年很常见。你说哪个国产品牌现在敢拍胸脯,说自家车比丰田、本田还抗造?
海外市场对内燃机的依赖度比国内高多了,没有拿得出手的内燃机技术,想在那些地方站稳脚,简直难如登天。我去年在欧洲跑了一圈,街上跑的主流车型,十台里有八台还是内燃机或者混动,纯电动的比例真没那么高。国产车想在这些市场分杯羹,没过硬的内燃机技术,拿啥跟丰田、大众拼?
别以为搞混动就不用研发内燃机了,恰恰相反,好的混动系统离不了高效率、低油耗、噪音小的发动机。丰田混动为啥牛?它那台阿特金森循环发动机功不可没,热效率摆在那儿。
国产车现在混动卖得挺火,但你去打听打听,不少发动机要么是外面买的,要么是老平台改的。长期这么下去,没有自己研发的高效内燃机,混动系统的竞争力肯定会受影响。我开过不少国产混动车,动力是挺猛,但发动机一介入,那顿挫感、噪音控制,跟日系车比,还是能感觉到明显差距,有时候跟坐船似的忽快忽慢,这些可不是靠加个大电视、多搞点氛围灯就能补回来的。
现在不少国产车把精力全花在啥地方了?大尺寸中控屏、五颜六色的氛围灯、花里胡哨的自动驾驶、智能座舱…… 这些东西确实能提升科技感,看着唬人。
但汽车的本质是啥?是一台能安全、可靠、高效把人送到地方的交通工具。你看有些国产新能源车,外观内饰一个比一个花哨,可一上路,提速顿挫、底盘调校得跟散架似的、跑高速发飘这些问题照样有。
反观那些一直踏踏实实搞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研发的品牌,产品力明显扎实得多,开着也让人放心。
环保政策会不会变?市场需求会不会回头?谁也说不准。盲目放弃内燃机研发,这是短视的做法。技术这东西,就像滚雪球,一旦停下来,再想追上就难了。
我更看好那些 “两条腿走路” 的企业 —— 既发展新能源,又不扔了内燃机研发。这样不管市场怎么变,他们都能从容应对。你觉得纯电动就是未来?别急着下结论。氢能源、合成燃料这些技术也在发展,十年后的主流技术路线是啥样,谁也说不准。保持技术多元化,这才是大企业该有的格局。
给国产车提几点建议吧:别丢了发动机这块 “基本功”,该投入还得投入;平衡好花哨配置和核心技术,多回归汽车本质;眼光放长远点,为全球市场做准备,不能只盯着国内需求;建立长期的技术战略,别被短期的成绩冲昏头脑。
我一直盼着国产车能真正崛起,但越是这时候,越得保持清醒。把宝全押在纯电动上,这赌注下得太大了。国产车要真想站得稳、走得远,得有全面的技术积累,不能只靠某一点出彩。
你们觉得呢?欢迎留言聊聊,咱一起探讨探讨国产车的未来路该咋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