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造车门槛低,手机厂都能进,新势力靠体验和服务比拼

大家最近是不是觉得造电车这事儿越来越乱套?你一回头,隔壁做手机的也在造电车,二狗子家卖电饭煲的老板也琢磨上电驾了。电车这玩意儿到底是有多“简单”,弄得现在谁想来都能分一杯羹?这背后的秘密是不是咱们一直被骗了,以前说燃油车多高大上,技术壁垒厚得一堵墙那样,咋换了个动力方式,好像就变成“大乐高”了呢?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汽车到底是啥?是动力系统还是科技居家体验?是技术积淀还是堆料拼装?别急,这俩时代答案还真不一样。

咱翻回头看,燃油车时代的车可是真刀真枪堆起来的。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这都是大厂们几十年、上百年涵养出来的“肌肉”。一说本田的发动机耐操,全世界都服气;宝马的后驱操控、奔驰的发动机、丰田的混动,谁家不是靠实力说话?咱自家品牌十年前还叫苦连天:“发动机造不出来,只能买人家的!”就这,别人还不放心卖你最厉害的。很多国产车当年用的,没啥好隐瞒,三菱4A91发动机全国装一圈,谁还不是个“组装厂”?

那燃油车那么多门道难在哪?发动机的动力调校、可靠性、变速箱匹配、低温启动、油耗、NVH(振动噪音平顺性)、底盘回馈,这是人命关天的技术。弄一台车没个三五年试错,你真下不来生产线;要闹了笑话,发动机变速箱没磨合好,满大街“顿挫”还是小事,出什么事了你赔得起吗?国内自主品牌熬了二十多年,家底才刚刚厚点,能跟合资叫叫板。

可现在一切都卡壳到一个节点——电车来了,规矩变了!

你们发觉没有?现在“新能源三大件”跟燃油三大件是两码事:燃油拼发动机,新能源拼电池、电控、电机——可问题是,主流的这些零部件你不用自己造啊,大厂已经给你配齐了!你要宁德时代、比亚迪的电池吗?要博世提供的电控吗?要大洋、电驱动电机?供应商们早就在供货单子上坐等你来下单。你根本不用像当年那样,没发动机变速箱天天琢磨怎么“逆袭”,现在下单就送到你门口,连生产线都能给你搬过来。

再说底盘,悬挂什么的,现在模组化、平台化程度也高,一副电池地板加一个壳子和内饰,外加一套智驾、娱乐系统,能跑能坐还能联网。原来大家考验技术的地方,全在细节里了。搞到现在,科技和供应链发展的结果,就是“门槛”没了。

那为什么以前搞燃油车,国产企业得几十年才能摸到边?当年发动机那个难度,等于“小学生学高数”——上万种参数调校,氮化钛、铸钢、热处理、精密化、实验室摧毁、实地极寒极热测试,没个两三年别下线。你以为合资大厂为什么那么牛?本田的“地球梦”,丰田混动、沃尔沃DRIVE-E、奔驰M177 V8,各有绝活。而国产车过去没这积累,发动机、变速箱跟不上,换个壳子能忽悠下但全国都知道差哪。

电车造车门槛低,手机厂都能进,新势力靠体验和服务比拼-有驾
电车造车门槛低,手机厂都能进,新势力靠体验和服务比拼-有驾

再看现在新势力,问界、小米、蔚来、小鹏,这帮人几年就冲到中高端市场,问界直接干掉BBA(奔驰宝马奥迪),高端销量数一数二,逼得老外大降价。这是实力横空出世吗?某种意义上,是内卷起来的“速度”远超以往,但事实上——电车的组装逻辑和手机很像,核心在于“谁的体验好、生态全、颜值高、营销牛”,技术不是唯一门槛了。

你们细品这几年市面上的新能源车,“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成了焦点,华为鸿蒙搞一套系统,极氪、问界纷纷“预装”;宁德磐石底盘,是不是直接把底盘系统、悬挂、三电模块全部封装好?车企直接对接就行。套壳造车变得前所未有的简单。以前那套自研发动机、苦练底盘的必修课,好像短暂地“挂省级了”。国内工厂力量太强大,大件小件,供应商一条龙,手机厂商都能入场做车——这是谁都进得来的市场呀!

可问题来了,这样下去中国新能源车到底靠不靠谱?大家天天讨论“安全”“耐用”,你造车容易,能开上三十年再说吧!燃油车“历久弥新”的口碑,靠的是时间和恶劣环境检验,可现在的电车面临的最大考验从“发动机技术”变成了“体验质量”和“供应链稳定”。

电车造车门槛低,手机厂都能进,新势力靠体验和服务比拼-有驾
电车造车门槛低,手机厂都能进,新势力靠体验和服务比拼-有驾
电车造车门槛低,手机厂都能进,新势力靠体验和服务比拼-有驾
电车造车门槛低,手机厂都能进,新势力靠体验和服务比拼-有驾
电车造车门槛低,手机厂都能进,新势力靠体验和服务比拼-有驾
电车造车门槛低,手机厂都能进,新势力靠体验和服务比拼-有驾

再想想,“谁都能造”的赛道,后面的竞争肯定是“卷服务”、“卷体验”、“卷品牌”,而不是再卷技术壁垒。以后车圈和手机圈越来越像,你甚至想不到谁能做老大。苹果为什么迟迟不下场造车?可能人家看得比谁都明白——产业成熟,供应商全线铺开,最后玩的是系统生态和服务,不是谁会造发动机、谁能压缩气缸了。

现在要提醒一句,大部分新势力还年轻,别以为谁都开着问界、理想就能天下无敌。品牌力、长周期质量还是刚需,毕竟真正的“高端”,靠的还是长期口碑和底蕴,流量只是敲门砖。等到产品生命周期拉长,谁家的电池安全、续航不衰减、用十年不出毛病,才是真正的比拼。

想明白了没?中国制造业和供应链基础决定了电车造车门槛低,但这不是说全世界只有我们牛,未来竞争还是会轮到服务、体验、品牌、创新。以前燃油车主机厂需要自研核心技术,现在玩成“谁会搭积木谁先上市”。不过,不论你是互联网大佬、手机厂高管、传统车企,最终都得认真做产品,把安全、体验、耐用做好,真做出一辆让用户安心、开得舒服、省心省力的车,这才是最终的胜者。

最后,再抛个问题给大家:假如以后谁都能造车,你还会选谁的品牌?你买车看的到底是什么?品牌光环、价格、服务、还是硬核的车型体验?回答这个问题,也许就能看清未来新能源车到底是谁的江湖。咱们有可能赶上第三次“汽车工业大洗牌”,但能笑到最后的,肯定不是只会堆电池组装的厂商,而是那个把产品、品牌、体验、服务全都做到顶尖的玩家。

今天的话题简单粗暴,说白了就是:电车门槛低了,谁都能掺和一脚,可做得好不好,还得看硬实力、长远心和“真功夫”。别光看出场快,比拼才刚刚开始!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