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聊到摩托车,很多人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词可能就是“大排量”。
在不少人的观念里,摩托车的排量似乎就跟汽车的发动机缸数一样,是越大越有面子,越大越代表着性能和地位。
网络上“排量即正义”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好像不拥有一台公升级的猛兽,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真正的骑士。
但我们冷静下来,走出那些热血沸腾的短视频,回到现实生活中看一看,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排量这个数字,真的能决定一台车的好坏,决定我们的骑行体验吗?
答案可能和很多人想的不太一样。
咱们先看一组实实在在的市场数据。
就拿2023年来说,在国内市场,川崎的中量级仿赛跑车Ninja 400,卖了超过八千台;本田的CM500系列巡航车,销量也直逼六千台。
这些都不是公升级的大家伙。
而反观那些我们日常在街头巷尾最常见的,像各种品牌的小踏板车,它们的年销量加起来,是轻轻松松就能突破百万台大关的。
这说明一个很朴素的道理:大多数人最终的选择,并不是盲目地追求那个最大的数字,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做出了最理性的判断。
那么,排量这个数字背后,到底藏着些什么门道呢?
咱们得把它拆开来看,弄明白几个最关键的东西。
首先是功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马力。
这东西非常直观,它直接决定了你的摩托车能跑多快,加速猛不猛。
比如宝马旗下非常出名的探险车型R 1250 GS,排量大,最大功率能达到100千瓦,换算成马力就是136匹,这样的动力储备让它在高速上超车游刃有余,极速突破200公里/小时也是轻轻松松。
而我们国内非常受欢迎的一款入门级跑车,春风250NK,它的最大功率是20.5千瓦,大概28匹马力,极速也就是在130公里/小时左右。
这个差距是一目了然的,如果你追求的是极限速度带来的刺激感,那大排量带来的大马力确实是无可替代的。
其次是扭矩。
如果说马力决定了你跑得快不快,那扭矩就决定了你起步的时候有没有劲儿,以及在载人载物爬坡时的那股子“蛮力”。
这一点上,不同车型的调校差异就很大了。
比如美式巡航车的代表哈雷883,它并不追求极高的转速,而是在很低的3750转时,就能爆发出67牛·米的最大扭矩。
这种特性让它在城市里骑行特别舒服,等红绿灯时,你不需要把油门拧得多深,车子就能很从容地把你带出去,那种低转速下的从容感是它的魅力所在。
而像川崎的运动街车Z900,虽然最大扭矩高达95牛·米,但需要你把发动机转速拉到7700转才能完全释放。
这意味着,你想体验它真正的力量,就需要让它“吼”起来,更适合在开阔路段或者赛道上发挥。
所以,扭矩不是单纯看最大值,还要看它在什么转速区间爆发,这直接关系到你的日常驾驶风格。
最后这个,是很多人买车时最容易忽略,但事后又最容易后悔的一点——车重和尺寸。
性能越强的车,往往也越重。
宝马的旗舰跑车S1000RR,性能是顶级的,但它的整备质量也达到了207公斤。
相比之下,本田的中量级跑车CBR500R,重量是192公斤。
这15公斤的差距,在纸面上看似乎不大,但在现实中,当你结束了一天的疲惫工作,想把车推进狭窄的楼道或者地库停车位时,或者在一个有微小坡度的路边想要挪动一下车子时,这多出来的重量就会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负担。
尤其是对于身材相对娇小或者力气没那么大的朋友来说,每天跟一个四百多斤的铁疙瘩较劲,再多的骑行乐趣也可能会被这种日常的繁琐给消磨掉。
弄明白了排量背后的这些硬指标,我们再来谈谈最核心的问题:到底该怎么选?
其实答案很简单,不要听别人怎么说,先问问你自己,买这台车主要是用来干什么的。
你的使用场景,直接决定了什么样的车最适合你。
如果你买车的主要目的,就是每天上下班代步,穿梭在拥堵的城市交通中,那么一辆125cc左右的小踏板,比如铃木的UY125,绝对是无可争议的最佳选择。
它轻便、灵活,在车流中见缝插针的能力是任何大排量摩托车都无法比拟的。
它的油耗极低,百公里大概就2升油,一年算下来,光油钱就能比那些650cc的大家伙省下好几千块,这笔钱给家里添个大件电器,或者多出去吃几顿大餐,不都挺实在的吗?
在城市里,省心、省钱、方便,这才是硬道理。
但人的心总是向往远方的,如果你想在周末或者节假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中长途摩旅,那300cc到800cc这个排量区间的车型,就是最均衡、最合适的选择了。
这个区间可以说是“黄金排量”。
比如我们国产品牌豪爵的TR300,质量稳定可靠,16升的大油箱配合不错的燃油经济性,续航能超过400公里,而且后续的维修保养成本也相对亲民,让你跑得远也养得起。
再比如春风的800MT,动力更强劲,能更好地应对山路和高速路况,长途骑行的舒适性也做得很好。
这个排量的车,既不像小排量那样在高速上会感觉动力不足,也不像公升级大排那样难以驾驭且油耗惊人,它们在动力、续航、舒适性和经济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
这恰恰也说明了咱们国家自己的摩托车工业,在这些“黄金排量”段,已经做得非常出色,提供了很多高性价比的优质选择。
当然,还有一部分人买摩托车,就是为了纯粹的娱乐和驾驶乐趣。
这时候,你的目标就更明确了。
如果你迷恋的是在山路弯道中那种人车合一的操控感,那么一台中量级的运动型摩托车,比如本田的CB650R,可能会比笨重的公升级跑车带给你更多的快乐。
在那种连续的S弯里,一台更轻巧的车能让你更轻松地完成倾倒和扶正,操控的极限也更容易被普通人触及。
而如果你追求的是在笔直的公路上那种风驰电掣的速度感和强大的气场,那么像宝马K1600 GT这样的顶级休旅车,它在高速巡航时的稳定性和源源不断的动力储备,确实是小排量车型无法企及的。
说到底,选车就像是给自己量身定做一件衣服,合身才是最重要的。
盲目追求“最大”、“最强”,很可能最后得到的是一件穿上不舒服、用起来不顺手的工具。
大排量摩托车不光是买的时候贵,它后续的“消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更高的购置税、更贵的保险、更宽更昂贵的轮胎、更高级的刹车系统(比如一套Brembo刹车片的钱可能都够一辆小踏板加半年的油了),还有更频繁更专业的保养,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最后,比排量大小更重要的,是安全。
根据美国机车安全基金会的统计,接受过系统性专业安全驾驶培训的骑士,发生事故的概率可以降低七成以上。
这个数字告诉我们,把预算和精力投入到提升自己的驾驶技术上,远比单纯追求更大的排量要有意义得多。
一个技术娴熟、心怀敬畏的驾驶者,才能真正享受到摩托车带来的自由和快乐,无论他胯下的坐骑排量是150cc还是1500cc。
所以,关于排量的狂热,是时候该降降温了。
真正懂得骑行的人,懂得如何为自己的需求和场景,做出最理性的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