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行人提醒:2025年增程技术是否有大变革?想买车再等等

在汽车领域,永远不存在绝对的完美,唯有持续追求卓越。

无论是燃油汽车还是电动汽车,都难以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若一定要评判哪种车型更为出色,增程式汽车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增程式汽车之所以备受青睐,是因为它兼具电动汽车的性能优势与智能驾驶体验,同时又具备燃油汽车高效的能源补充能力,使用起来让人倍感愉悦。

然而,尽管增程式汽车的体验良好,但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一领域的产品迭代速度极快。消费者若不谨慎选择,很容易购买到落后的产品。

对于有意购买增程式汽车的消费者来说,不妨暂缓行动。从2025年开始,有三项关键技术将迎来重大变革。

内行人提醒:2025年增程技术是否有大变革?想买车再等等-有驾

首先,电池技术将迎来快速革新。

关于这一点,已经被多次提及,但仍值得再次强调。增程式汽车本质上属于电动汽车,其核心使用体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电能供应。

当电池电量耗尽时,车辆虽然仍能行驶,但使用体验会急剧下降。以动力表现为例,电量充足时动力强劲,电量不足时则明显疲软。

此外,发动机在发电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噪音,影响驾乘感受。而仅依靠电力驱动时,用车成本则十分经济。例如,家庭充电每度电成本约为0.5元,低谷时段甚至更低,即使在高速路段充电,每度电成本也仅在1 - 2元之间。根据理想汽车的报告显示,80 - 85%的车主日常出行主要依靠纯电驱动,这充分凸显了电池性能的重要性。

内行人提醒:2025年增程技术是否有大变革?想买车再等等-有驾

因此,配备大容量电池成为增程式汽车的最佳选择。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各大车企都在积极投入电池技术的研发。宁德时代推出了续航里程可达400公里的骁遥电池,小鹏汽车也公布了续航430公里的鲲鹏电池体系。尽管实际续航里程会有所折扣,但达到300公里以上并非难事,基本能够满足用户一周一次的充电需求。而且,这些新型电池的量产应用已指日可待。小鹏的增程式车型预计明年推出,蔚来的萤火虫系列也将于明年发布,小米的增程式汽车最晚在2026年初亮相。基于这样的发展节奏,消费者若计划购买增程式汽车,不妨耐心等待。

内行人提醒:2025年增程技术是否有大变革?想买车再等等-有驾

其次,全域800V技术将加速普及应用。

虽然全域800V技术早已出现,但此前仅应用于电动汽车领域。无论是增程式汽车的开创者理想汽车,还是市场排名靠前的问界汽车,一直采用的是400V技术。从售价20万的问界M7到50万的问界M9,都未例外。部分消费者认为,既然高端车型都采用400V技术,其使用体验应该不会太差,但这种认知存在偏差。与800V技术相比,400V技术在使用体验上存在明显差距。

内行人提醒:2025年增程技术是否有大变革?想买车再等等-有驾

在充电速度方面,400V技术明显滞后。以问界M9为例,增程版车型续航225公里,快充需要半小时;而纯电版车型续航630公里,快充仅需12分钟。在耗电量方面,400V技术也不尽人意。同样以问界M9为例,增程版车型电耗为22.2度,纯电版车型电耗为17.4度。若采用全域800V技术,电耗还能进一步降低10%,相当于增加70 - 80公里的续航里程。这种性能提升与大容量电池相结合,优势极为显著。以小鹏的鲲鹏体系为例,配备800V技术和5C电池,充电12分钟即可充满,综合续航里程可达1400公里。凭借这样的性能,在与今年的豪华增程式汽车竞争时将具有强大优势。因此,此时急于购买增程式汽车并非明智之举。

内行人提醒:2025年增程技术是否有大变革?想买车再等等-有驾

最后,高阶智能驾驶技术将迅速普及。

比亚迪对智能驾驶态度的转变,充分体现了这项技术的重要性。去年,王传福还曾表示“无人驾驶就是空谈”,但今年,据比亚迪杨冬生透露,“王传福如今高度重视智能驾驶,经常在深夜十一二点与其沟通相关事宜”。从态度到行动,比亚迪都展现出巨大转变。40万级别的方程豹8选择搭载华为智能驾驶技术,7万多的海鸥车型也计划明年应用自研智能驾驶技术。比亚迪的积极布局,促使其他车企纷纷跟进,由此可见,明年将是智能驾驶技术全面发展的关键一年。

众多车企都意识到智能驾驶技术的重要性,即便不进行自主研发,也在通过合作采购的方式获取相关技术。阿维塔、深蓝等品牌采用华为智能驾驶技术,奇瑞星纪元ET则选择与博世合作。即将进入市场的小鹏、小米、极氪等品牌,其智能驾驶技术同样不容小觑。可以预见,到2025年,不具备高阶智能驾驶功能的增程式汽车,无论定位高低,都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消费者不妨等待至明年,待增程式汽车技术更加成熟完善后再做购买决策。

内行人提醒:2025年增程技术是否有大变革?想买车再等等-有驾

总体而言,过去增程式汽车市场虽然热度较高,但主要由理想和问界两家企业主导,市场竞争不够充分。从2025年开始,众多车企将纷纷布局增程式汽车领域,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各企业将在性能、智能驾驶、电池技术、车内配置以及价格等多个方面展开激烈角逐。这对于车企来说是充满挑战的时期,但对于消费者而言,却是购车的最佳时机。

#图文打卡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