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车销量三千万,利润却不如丰田,这是行业的失败吗_

最近大伙儿可能都听说了这么个事儿,听着让人心里有点五味杂陈。

说的是咱们中国的汽车工业,这两年那叫一个红火,新能源车销量世界第一,汽车出口量也超过了日本,成了全球第一,各种销量纪录刷个不停。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咱们国产车的高光时刻。

可就在大家伙儿都觉得扬眉吐气的时候,一盆冷水就这么浇了下来:咱们全国上下辛辛苦苦一年卖了三千多万辆汽车,结果一算总账,发现所有上市车企加起来赚的钱,竟然还不如日本丰田一家公司多。

国产车销量三千万,利润却不如丰田,这是行业的失败吗_-有驾

这话说出来,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不信,觉得太夸张了。

但数据是不会骗人的。

丰田汽车前不久公布了他们的年度业绩,净利润换算成人民币,高达两千三百多亿元。

而咱们这边呢,根据统计,十八家上市的乘用车企业,刨去还在亏损的那几家,所有盈利的企业利润加起来,也就一千二百多亿,再把亏损的算进去,总利润只剩下八百多亿。

这算下来,连丰田利润的一半都不到。

更直观一点,丰田每卖出去一辆车,平均能赚两万两千九百块钱。

国产车销量三千万,利润却不如丰田,这是行业的失败吗_-有驾

咱们的销量冠军比亚迪,去年卖了四百多万辆,平均一辆车的利润还不到九千四百块。

这个对比确实太鲜明了,咱们卖的车是人家的三倍还多,赚的钱却不到人家的一半。

这事儿听着,心里确实不是滋味。

很多人就开始犯嘀咕了:咱们这是不是在“赔本赚吆喝”?

这繁荣的背后,是不是藏着巨大的风险和泡沫?

难道说,忙活了这么多年,咱们的汽车工业还是不行,这是一种悲哀吗?

先别急着下结论,也别急着垂头丧气。

国产车销量三千万,利润却不如丰田,这是行业的失败吗_-有驾

要是咱们只盯着这个账本看,那确实容易感到憋屈。

但如果我们把眼光放长远一点,看看历史,再看看我们身边发生过的其他事情,可能就会有完全不一样的看法。

这事儿背后,其实另有门道。

咱们得先实事求是,承认这个差距是明摆着的,而且确实挺刺眼的。

就好比咱们开了一个超大的连锁快餐店,店面遍布全国,一天到晚客人络绎不绝,忙得脚不沾地,结果年底一盘点,发现还没隔壁那家只做精品菜的小馆子赚得多。

这换谁心里都得打个问号。

丰田就像那个精品小馆子,人家在燃油车这个领域深耕了几十年,品牌、技术、成本控制都做到了极致,早就形成了一套非常成熟的赚钱模式。

国产车销量三千万,利润却不如丰田,这是行业的失败吗_-有驾

咱们呢,尤其是在新能源这个新赛道上,更像是一个正在快速扩张的“新势力”,首要任务是先把市场占下来,把规模做起来。

但是,咱们光看眼前的利润数字,就觉得天要塌下来,那可能就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

任何一个强大的工业国家,在它的某个产业崛起之初,几乎都经历过这么一个“看上去不怎么赚钱”的阶段。

这其实是一条必经之路,咱们可以把它叫做“先占地盘,再精装修”的过程。

咱们把时间往前倒一百年,去看看当年的美国。

那时候的美国汽车市场,那才叫一个混乱和拥挤。

全国上下冒出来过将近两千家汽车公司,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汽车品牌。

国产车销量三千万,利润却不如丰田,这是行业的失败吗_-有驾

大家都在摸索,都在竞争,价格战打得昏天黑地,很多小公司今天开张,明天就倒闭了。

但正是经过了这么几十年的残酷“内卷”和淘汰赛,最后才跑出来了通用、福特、克莱斯勒这三个巨头。

他们为什么能赢?

不是因为他们起步早,而是因为他们在最激烈的竞争中,学会了如何用最低的成本造出最好的车,如何把产业链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正是这段“薄利多销”的厮杀,才奠定了美国汽车后来称霸全球的基础。

再看看离我们近一点的日本。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丰田、本田这些日本车是怎么敲开美国市场大门的?

国产车销量三千万,利润却不如丰田,这是行业的失败吗_-有驾

靠的也不是上来就卖高价、赚大钱。

他们的策略非常聪明:美国车又大又耗油,那我的车就小巧省油;美国车偶尔会出点小毛病,那我的车就保证皮实耐用,开着省心。

他们就是靠着比美国车更便宜、更可靠这两点,一点一点地从美国本土品牌手里抢走了市场份额。

说白了,他们也是从“卷”开始的,先用低利润换取用户的信任和市场的认可。

其实这种“先苦后甜”的路子,咱们自己也不是没走过,而且在其他领域走得还特别成功。

大家还记不记得十多年前的国产手机市场?

那时候,华为、小米、OPO、vivo,几乎天天都在打价格战,每次发布新手机,价格都得比对手便宜一点,配置还得再高一点。

国产车销量三千万,利润却不如丰田,这是行业的失败吗_-有驾

当时也有很多人担忧,说你们这么自己人跟自己人斗,互相压价,最后肯定会把自己给“卷”死。

可结果呢?

卷着卷着,就把诺基亚、摩托罗拉这些曾经高高在上的国际大牌给卷出了市场;卷着卷着,咱们的国产手机就在全世界站稳了脚跟,技术和品牌都上来了。

现在我们能用上这么便宜又好用的手机,不就是当年那场“大乱斗”带来的福利吗?

家电行业也是一模一样的故事。

现在家喻户晓的美的、格力、海尔,哪个不是从残酷的价格战里杀出来的?

最早的时候,一台空调、一台洗衣机对普通家庭来说都是奢侈品。

国产车销量三千万,利润却不如丰田,这是行业的失败吗_-有驾

正是因为国产品牌的激烈竞争,把价格打了下来,才让这些家电走进了千家万户。

他们也是先通过薄利多销把规模做大,有了规模之后,才能投入更多钱去搞研发、建更好的生产线,最后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绝对优势,还能出口到国外,跟西门子、松下这些老牌巨头掰手腕。

所以,咱们再回过头来看今天国产汽车的“利润低”,心里是不是就有底了?

这根本不是什么悲哀,而是在为一个更宏大的目标铺路。

我们现在用暂时的利润,换的是未来在全球汽车市场上的“入场券”,甚至是一张“头等舱”的票。

因为时代变了,汽车不再只是一个四个轮子加一个沙发的代步工具,它正在变成一个智能化的移动终端。

在这条全新的赛道上,咱们和丰田、大众这些传统巨头,其实都站在差不多的起跑线上。

国产车销量三千万,利润却不如丰田,这是行业的失败吗_-有驾

我们现在卖出这么多车,哪怕单车利润不高,但带来的好处是巨大的。

第一,我们建立起了全世界最完整、最高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从电池到电机,再到智能座舱,每个环节都有大量的企业在参与竞争和创新。

这个强大的“产业底盘”,是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第二,庞大的销量意味着我们能收集到海量的用户数据,这些数据对于自动驾驶技术的迭代和完善至关重要。

第三,激烈的市场竞争会倒逼所有企业拼命创新、控制成本,这就像一个高强度的“训练营”,能活下来的,都是身怀绝技的高手。

所以说,现在这点利润上的差距,真不用太往心里去。

这更像是一场马拉松比赛的开头,有人一开始就冲在前面,有人则在后面保存体力、调整节奏,准备后半程发力。

咱们中国汽车现在做的,就是在为未来的全面冲刺积蓄力量。

只要这个大方向是对的,只要咱们的技术在不断进步,品牌在慢慢成长,那么未来谁能笑到最后,还真不一定呢。

这恰恰不是悲哀,而是充满了希望的成长阵痛。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