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公里零接管""上车就能睡大觉"——这些令人心动的智驾宣传话术,正在将消费者推向危险边缘。7月23日国新办发布会上,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局长王强的表态如一盆冷水:所有市售汽车的"智驾"系统均不具备自动驾驶功能,驾驶人仍是安全责任主体。这场针对车企营销乱象的精准打击,揭开了智能驾驶行业长期存在的认知鸿沟与法律风险。
政策风向突变:公安部为何此时发声?
公安部选择在"十四五"规划专题发布会上表态绝非偶然。2023年某新势力车企"自动泊车撞墙"、2024年初"高速智驾追尾施工车辆"等事故接连发生,暴露出消费者对L2级辅助驾驶的致命误解。数据显示,过度依赖系统导致的事故中,83%的驾驶人存在"脱手脱眼"行为。
技术发展速度与公众认知水平严重脱节:车企宣传的"准L3""L2.999"等模糊概念,让消费者误将辅助驾驶等同于自动驾驶。公安部此次发声,正是对行业无序竞争的一记重拳,也为《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埋下伏笔。
法律红线解析:车企宣传话术背后的刑事风险
《广告法》第28条明确规定,虚假宣传可处广告费用五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者吊销营业执照。某品牌"解放双手"的广告语已涉嫌对商品性能作虚假描述,2023年某车企因宣传"城市NOA"功能被罚没320万元就是前车之鉴。
更严重的是《刑法》第222条:若夸大宣传导致重大事故,责任人最高面临2年有期徒刑。广东某改装厂生产"智驾神器"逃避监管,负责人已被刑事立案。值得注意的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条明确规定,使用辅助驾驶时驾驶人仍需承担主要责任——这意味着事故受害者可同时追究车企与驾驶人的民事赔偿。
技术真相:L2与L3级之间的安全鸿沟
国际SAE标准与我国GB/T40429-2021分级都明确指出:L2级系统需人类全程监控,而当前市售车型无一通过L3认证。典型事故暴露三大技术短板:
- 系统误识别率高达12%(如将卡车侧面识别为天空)
- 复杂路况接管响应需2.5秒(远超人类反应速度)
- 雨雪天气传感器失效概率提升40%
某品牌测试数据显示,其系统在施工路段误判率达17%,这正是公安部强调"驾驶人必须持续监控"的技术根源。
监管组合拳:三管齐下的治理路径
公安部宣布的三项措施直击要害:要求车企在用户手册用加粗字体标注功能边界,新用户需完成强制培训方可激活功能;推动驾考新增辅助驾驶操作规范科目;制作"一分钟看懂智驾风险"系列短视频。
特别对"新势力"品牌提出警示:禁止使用"自动驾驶""无人驾驶"等绝对化用语,宣传材料需标明"需人工监控"的警示语。据悉,《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草案已新增"辅助驾驶违法记分"条款。
消费者行动指南:如何安全使用智驾功能
购车时要求销售出具《功能说明确认书》,重点核查这三项:系统激活条件、失效应对方案、责任免除条款。使用时牢记"三不原则":高速匝道不开启、夜间雨天不依赖、双手不离方向盘。
保留宣传单页、培训录像、行车记录仪视频,遇到纠纷时可作为关键证据。某车主正是凭销售承诺"完全自动驾驶"的录音,成功获得事故全额赔偿。
技术跃进中的安全底线
智能驾驶是工具而非司机,这个基本认知需要车企用诚信营销来传递,更需要消费者用理性态度来坚守。当技术狂奔时,法律与监管就是系在创新腰间的安全绳——它不会阻止前行,但能避免坠落。记住:再先进的智驾系统,也抵不过人类专注的目光和紧握方向盘的双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