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前一周就定了自驾游路线,想着早出发能避开堵车,结果刚上高速没半小时就堵死了…… 一开始没太在意变速箱的区别,毕竟平时在市区开,感觉都差不多,直到堵了快三个小时,脚开始发麻,才发现身边朋友的车跟我的车,差别居然这么大。
先说朋友的 AT 变速箱车吧,他那车是合资品牌的 6AT,平时总说 AT 耐用,开个十几年没问题。
结果堵车,频繁启停的时候,换挡顿挫特别明显,一冲一冲的,他自己都说脚累,因为要频繁调整油门和刹车,不然顿挫感能让乘客晕车。
后来到了服务区,他看了眼油耗,说比平时市区开还高了 1.2 个油,算下来全程跑下来,油钱比我多花了快两百。
我当时还没太在意,直到自己开了一段,才发现我的 CVT 车居然没什么顿挫,就算堵着跟车,脚也不用一直紧绷,而且油耗表显示才 6.3L/100km,比平时还低了点。
再说说另一个朋友的 DCT 双离合车,他干式 DCT,平时在市区开偶尔会有顿挫,但不算明显。
结果国庆,堵了两个多小时后,他突然说仪表盘跳了个提示,担心是离合器过热,吓得他赶紧把车停到应急车道歇了十分钟。
后来跑高速匀速的时候,他说加速时总感觉有延迟,踩下油门要等一秒多才会有动力反馈,不像我的车,踩多少有多少,特别线性。
到了目的地后,他还吐槽,说早知道不选 DCT 了,市区堵车加高速长途,心里总惦记着离合器会不会出问题,玩都没玩好。
其实我之前也听过不少关于 CVT 的坏话,比如有人说 CVT 钢带容易坏,跑高速超过 100 码就不行,甚至还有人说 CVT 是 “老年乐专属”,不适合长途。
结果这次国庆,我全程跑了差不多 800 公里,一半堵车一半高速,最高时速开到 120 码,变速箱一点异样都没有。
转速一直稳在 2000 转左右,比朋友的 AT 车低了好几百转,车厢里的噪音也小很多,家人坐在后排都睡着了,说比平时坐其他车舒服。
后来我查了下公开数据,现在的 CVT 技术早不是以前那样了。
比如博世最新的钢带,能承受 450N・m 的扭矩,比很多 2.0T 发动机的扭矩还高,而且据不少网约车司机反馈,他们的 CVT 车跑了三四十万公里,变速箱都没拆修过。
还有现在的 CVT 都带智能油温监测,一旦温度超过 120℃就会自动锁挡降温,根本不用担心高速上油温过高的问题。
我这次跑高速,特意留意了下变速箱油温,全程都在 90℃左右,特别稳定。
说实话,以前选车的时候也纠结过,到底是选 AT、DCT 还是 CVT。
听人说 AT 耐用,DCT 运动,CVT 娇气,结果这次国庆高速一体验,才发现选变速箱不能只看别人说的优点,得看自己的需求。
我平时主要是家用,偶尔带家人长途出行,平顺、省油、噪音小才是刚需,CVT 刚好戳中了这些点。
AT 虽然耐用,但顿挫和高油耗,在长时间堵车加高速的场景下,体验确实不如 CVT;
DCT 虽然换挡快,但干式双离合在堵车时的发热问题,还是让人心里没底,别说高速上的动力延迟了。
当然了,不是说 AT 和 DCT 不好。
要是喜欢激烈驾驶,经常跑山路或者赛道,DCT 的换挡速度和 AT 的扭矩承受能力,确实比 CVT 有优势。
但对于大多数家用车主来说,像国庆这种 “堵车 + 长途” 的组合场景,才是最常遇到的,这时候 CVT 的优势就太明显了 ... 不用忍受顿挫,不用心疼油耗,也不用惦记着会不会出故障,安安稳稳把家人送到目的地,这不就是家用车该有的样子吗?
这次国庆高速的经历,也让我明白一个道理,选汽车配件不能盲目跟风,得自己实际体验。
以前总听人黑 CVT,结果自己开了才知道,现在的 CVT 技术早已经改进了些老掉牙的谣言根本站不住脚。
就像身边有些朋友,没开过 CVT 就说它不好,直到坐过我的车,才说 “原来 CVT 这么顺”。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