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最近总有人在后台问我,说比亚迪汉这个车,到底好在哪。
你说它省油吧,一堆插混都省油。你说它快吧,一堆电车都很快。你说它智能吧,现在是个车都敢说自己是智能的。
诶,这就很有意思了。
当一个东西,所有单点拎出来的优势都不再是独一无二的优势时,它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
是玄学。
更具体点,是“让你爽”的玄学。
我看到一篇车主笔记,通篇没讲什么零百加速,没讲什么麋鹿测试,就反复说一件事:坐进比亚迪汉DM-i里,世界就安静了。
舒服,就完事儿了。
这个点,非常之刁钻,非常之恶毒。
因为这直接命中了当代人,尤其是我这种中年人的死穴。
外面的世界太吵了。老板在钉钉里狂轰滥炸,孩子在家里上蹿下跳,打开手机全是推送的焦虑,连下楼买个菜都能碰到隔壁老王在吹他儿子又考了第一。
你需要在物理和精神上,给自己打造一个“结界”。
过去,这个结界可能是厕所里的一根烟,可能是深夜里的一局游戏。
而现在,车企们,尤其是比亚e迪这种卷王,突然就悟了,开窍了。
他们发现,车,正在成为当代人最后的“移动修仙洞府”。
从你坐进车里关上门那一刻起,你就暂时斩断了和外界的因果。发动机启不启动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世界观启动了。
你看,那个车主说,手能摸到的地方都是软的,座椅有通风有加热。
这些东西高级吗?
一点都不高级。十几万的车都能给你堆上。
但区别在哪?区别在于,有些车的“软”,是那种敷衍的软,是为了让你在参数表上看到“软性材质覆盖”这几个字的。摸上去,跟个得了骨质疏松的硬塑料没啥区别。
而有些车的“软”,是真的想让你陷进去。
就像你妈怕你冻着,给你套了三层秋裤一样,那种爱,是臃肿的,但是温暖的。
比亚迪现在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它不跟你谈什么北欧极简,不跟你聊什么工业美学。
它不装了,摊牌了。
它的逻辑非常简单粗暴:我不管你懂不懂设计,我就是要让你坐进来觉得,诶,这钱花得值。
这种感觉,就像海底捞的服务员,他可能不懂什么法式大餐的礼仪,但他能让你在过生日的时候体会到当皇帝的尴尬和快乐。
主打一个“我不管,我就是要对你好”。
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甚至有点土味的价值观,但它有用。
有用,就是最大的牛逼。
然后是那个静谧性。
用纯电开的时候非常安静,这个是是是,电车都这样,基操勿六。
关键在于,发动机启动的时候,噪音和振动也控制得比较好。
这才是最骚的。
这就好比一个绝世高手,大家都知道他不用兵器的时候很强。结果有一天,他抄起一把生了锈的铁剑,照样削铁如泥。
这就叫不讲道理。
这就叫掀桌子。
混动车的原罪是什么?就是发动机启动那一瞬间的“破功感”。
上一秒你还在享受电车带来的丝滑和安静,沉浸在自己是个环保精英的幻觉里。下一秒,发动机“duang”一声介入,伴随着一阵哆嗦,瞬间把你打回烧油的凡人原型。
这种感觉,比坐过山车还刺激。
能把这种“破功感”抹平,让凡人和仙人的切换变得润物细无声,这背后下的功夫,比搞什么花里胡哨的智能座舱要实在得多。
因为我真的开过一些混动车,那个发动机介入的感觉,就像你正在做美梦,突然被你老婆一脚踹下床。那种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打击,三体人看了都得重启一下。
更有意思的是那个新升级的后五连杆独立悬架。
我跟你讲,大部分人,包括我,根本搞不懂什么三连杆五连杆双叉臂。
这些名词,就是车企用来搞技术PUA的“压缩毛巾”,看着很高大上,一泡水,发现也就那么回事儿。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你懂我意思就行,别在意这些细节。
普通消费者对悬挂的唯一感知就两点:过坎儿的时候,屁股颠不颠;快速过弯的时候,人会不会被甩出去。
那位车主说,过沟沟坎坎处理得挺干脆,家里人坐后排觉得稳。
这又是一个典中典的场景。
在中国,买车很多时候不是一个人的事,是一家人的事。
你自己开着爽不爽,可能只占决策的30%。你老婆坐着晕不晕,你爸妈觉得后排宽不宽敞,你孩子能不能在后座上睡个安稳觉,这占了70%。
比亚迪这种公司,简直把中国家庭拿捏得死死的。
它知道,最终掏钱的那个人,最在乎的,是车里坐着的那些人。
所以它不跟你聊什么驾驶乐趣,不跟你吹什么赛道基因。
它就告诉你,这车,稳。这车,舒服。
这种稳,不是那种德国车硬邦邦的“高级感”,那种感觉像穿着一身顶级定制的盔甲在走石子路,高级是高级,但硌得慌。
汉的这种稳,是一种带着韧性的厚重感。
就好像一个太极宗师,任你路面怎么颠簸,他都能给你化于无形。
这就是赤裸裸的阳谋。
卷,都给我往死里卷!
当别人还在卷冰箱彩电大沙发的时候,比亚迪已经开始卷“如何让你爸妈在后排安详地睡着”这种地狱级课题了。
就问你怕不怕?
所以你看,事情的本质是什么?
事情的本质是,汽车市场的竞争,已经从“参数的闪电战”彻底转向了“体验的阵地战”。
过去,大家比谁的马力大,谁的屏幕多,谁的功能列表长。那是一场简单粗暴的数字游戏。
现在,数字已经通货膨胀了。人人都是500匹,人人都有大连屏。
这时候怎么办?
只能回归常识,回归本源。
车,终究是给人坐的。
一个人,一天24小时,除了家和公司,待得最久的空间,可能就是车里。
所以,让这个空间舒服,让这个空间安静,让这个空间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避难所”,就成了一种刚需。
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商业洞察。
因为“爽”这个东西,一旦体验过,就回不去了。就像你用惯了高速网络,就再也无法忍受拨号上网的痛苦。
当然,这种“舒服”也是一种麻药。你陷在Nappa真皮和丹拿音响里,外面世界的纷纷扰扰好像真的与你无关了。但你一打开车门,该面对的还得面对。
说到底,比亚迪汉这种车,它卖的不是一个交通工具。
它卖的是一个解决方案。
一个让你在从公司到家的这段路上,能够短暂“飞升”一会的解决方案。
它把这个移动的铁盒子,变成了一个心理按摩室,一个情绪缓冲舱。
所以,它的舒适性是不是同级最好?技术上来说,可能未必。
但是从心理上来说,当它能让你堵在晚高峰的车流里,还能心平气和地听完一首老歌时,它就已经赢了。
这种胜利,比任何参数都来得更实在。
这就是它最大的本事,直接把餐厅给爆了。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