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手离开方向盘,车辆自动行驶"——这样的场景是否让你心动?最近几年,各大车企纷纷推出"智能驾驶"功能,不少消费者以为这就是"自动驾驶"。但公安部的最新表态给这个"美好想象"泼了一盆冷水。
智驾≠自动驾驶:官方权威定义
在7月23日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局长王强明确表示:目前国内市场所有汽车搭载的"智驾"系统都不具备"自动驾驶"功能,仍然停留在辅助驾驶阶段。这意味着无论车企如何宣传,在法律层面上,驾驶员始终是行车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这一表态直接击穿了部分车企打擦边球的营销话术。很多消费者被"自动泊车""车道保持"等功能迷惑,误以为可以完全交给车辆自主行驶。但实际上,这些系统仅仅是在特定条件下辅助驾驶员,距离真正的自动驾驶还有很长距离。
三重风险:你以为的便捷可能是灾难
公安部特别强调,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脱手脱眼"——即双手脱离方向盘、视线脱离路况——将面临三重法律风险:
首先是民事赔偿风险。一旦因此发生事故,保险公司可能拒绝理赔,车主需自行承担巨额赔偿。其次是行政处罚,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此类行为可能面临罚款甚至吊销驾照。最严重的是刑事追责,如果造成重大事故,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
2022年某品牌电动车在开启"自动驾驶"功能后追尾事故的案例就是典型。事后调查显示,当时驾驶员完全依赖系统而未注意路况。最终法院判定驾驶员负全责,面临高额赔偿和刑事责任。
认知误区:营销话术与现实差距
为什么消费者会产生"智驾=自动驾驶"的误解?很大程度上源于车企的模糊宣传。"自动""智能""解放双手"等词汇频繁出现在广告中,加上实测视频的视觉冲击,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误认知。
但仔细观察各家车辆说明书就会发现,所有厂商都设置了严格的使用条件:要求驾驶员随时准备接管、双手不能长时间离开方向盘、视线必须关注路况...这些"免责条款"恰恰证明了现有技术的局限性。
事实上,国际上对自动驾驶有明确分级(L0-L5)。目前量产车上最先进的系统也仅达到L2级别——需要驾驶员持续监控环境并随时准备接管。距离真正的"自动驾驶"(L4级以上)还有技术鸿沟。
汽车的智能化是大势所趋,但我们不能忽视技术进步中的安全底线。公安部此次表态既是对消费者的警示,也是对行业规范的引导。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每位驾驶员都应当牢记:生命没有"自动驾驶",安全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