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最近大六座SUV市场,真的是兵荒马乱。我走在路上,经常看到各种品牌的新车,特别是中高端的那帮,个个都不安慰。尤其是像银河M9这个新玩家,估算不到两个月,官方价都能往下降10%,这市场的博弈真是激烈得让我有点晕。
我记得有次在展厅,售货员偷偷说:这车价格拉低了,但你要想流畅卖出去,还得看品牌背书和配置。当时我心里就嘀咕,品牌只是个名号而已,关键还是产品力。那会儿,客户看车多半会问:这车续航是不是够用?第三排坐得舒服吗?而我看银河M9,感觉在这些点上做得还算用心。
去年我调研了三款同价位的车:一款是问界L9,另一款是比亚迪仰望U8。它们都在价格区间内,估算价格差别在2-3万(样本少,不一定准),但用料和技术感受差别挺明显。问界L9略显坚实,但在内部副驾驶座体验上,比亚迪U8则偏向豪华用料。银河M9,尤其在第三排空间,虽然没有测量,但坐到后排时,感觉空间比我之前试过的几个同系列车宽敞1-2指节左右。
说起对比,我之前试过一款售价17万左右的紧凑型SUV,和银河M9的配置比,简直差多了。原理其实很简单:同样的价格,配置和体验的差距,关键在于用料和技术体系。银河M9的悬架调校明显偏向舒适耐用,底盘也更厚实一些。你知道的,研发投入大,零部件用料就会扎实些,毕竟要面对激烈的价格战。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银河M9在第三排空间优化上的投入不少,估算调整预留空间投入折算下来,占据整体研发成本的20%左右(这段先按下不表)。其实这就像做菜一样,味道还可以,但要看用的材质和火候。设计团队和供应链配合,确保用料在成本范围内还能提升用户体验,才是真的聪明。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比如成本到底怎么控制?我私心猜测:他们一定是用得上神盾金砖电池和雷神AI电混系统,远比我想象中还要复杂。对了,据我估算,银河M9的百公里能耗成本,应在4.5-5元左右(体感估算,不一定准)。也就是说,日常跑200公里,油耗大约要花90元左右,和我的朋友修理工吐槽,这车油耗还可以,能跑1500km左右的续航不无关系。
在智能化上,银河Flyme Auto 2,和高通8995P芯片,听上去大概比我用的手机还先进。那个超拟人情感智能体Eva,倒让我想起昨天我跟朋友聊的猫:它能表达情绪,还能感受你心情——虽然没想过,车也可能会关注车主情绪吧?(这段先按下不表)辅助驾驶配置也是亮眼:一堆雷达,大大小小,全车11颗高清摄像头,能不能想象一下:如果我开车碰到突发状况,几秒内系统就能帮你判断,是不是得踩刹车?这让我觉得,毕竟在安全问题上,成本投入不能省。
我有个问题:像银河M9这样趋向高科技和高体验,是否会带来提车后各种繁琐?比如软件升级、维修麻烦?这些,估计制造商花一番心思在成本控制——核心技术要扎实,才能在市场中立得住。为了让产品够稳,背后研发投入肯定是秒杀市场场面,但维持成本也是一门深奥的学问。
我还想问一句:未来的消费者,会不会真的被配置+价格绑架?还是说,用户心底更在意稳不稳,用得顺?我自己倒觉得,像银河M9这种配置的车,要真在市场站住脚,还是得回归能解决痛点、带来爽点的产品本质吧。这个产品本质的东西,得在每一个细节中体现出来。如果你问我,为什么我感觉这些新车花大价钱,配备这么高,用户却还是挺挑剔?我想,也许是真心实意地解决了实际问题,才算得上爆款。
你看,车企们这么拼死拼活,成本、技术、市场、品牌,真是一个大战场。可最终决定用户买不买的,还是真的是车子用到心坎里的那点体验,那点用得顺心。这才是我一直琢磨的。
于是,我在想:如果让我自己买车,可能会倾向那些在空间、配置和口碑中找到平衡点的,毕竟我嫌麻烦,对吧?到底哪个细节会让你决定买这辆银河M9?那平凡的一个按钮,还是那块屏幕上的线条?这其实挺难说的。你会怎么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