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慕尼黑车展集体“攻防”,零跑Lafa 5续航605km叫板ID.3,德系三电优势正被蚕食[中汽协数据]。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欧洲腹地悄然打响——2024年慕尼黑国际车展,中国品牌以近乎“反客为主”的姿态强势登陆,与德系巨头正面交锋。长安、比亚迪、零跑、赛力斯、广汽、小鹏悉数到场,携最新技术与产品矩阵直面大众、宝马、奔驰、奥迪等百年车企,全球新能源格局的天平,正在加速倾斜。
零跑汽车成为全场焦点之一,其全新车型Lafa 5全球首发,车身尺寸为4430×1880×1520mm,轴距2735mm,定位为运动型纯电掀背轿车,可视为国内B01的欧洲衍生版本。该车基于LEAP3.5电子电气架构打造,提供515km至605km(WLTP工况)的续航能力,直接对标大众ID.3。更令人瞩目的是,零跑同步引入B10车型,欧洲市场售价29900欧元(约合人民币25万元),虽较国内售价近乎翻倍,但凭借智能化配置与平台化优势,仍对欧洲主流A级电动车市场构成实质性威胁。创始人朱江明全程使用中文发表演讲,打破国际车展惯例,彰显出中国品牌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与全球化底气。
阿维塔则以“未来之眼”Vision Xpectra概念车震撼亮相,车长高达5843mm,采用无B柱对开门设计与全玻璃车顶,将豪华电动GT的形态推向极致。其设计理念融合了太空探索元素与东方美学,车身线条流畅且极具张力,内部空间布局突破传统,预示着高端电动出行的全新方向。深蓝汽车采取“双线联动”策略,从重庆远程连线慕尼黑发布五款新车,其中深蓝L06搭载与法拉利SF90同源的磁流变悬架系统,配合3nm制程的智能座舱芯片,预售价锁定15万元区间,性价比直接对标特斯拉Model 3后驱版,引发欧洲媒体对“中国技术下放速度”的热议[欧洲汽车新闻]。
小鹏汽车展台堪称“科技秀场”,全系在售车型集体出海,同时展出飞行汽车X2原型机与服务机器人,构建“陆空协同”的智能出行生态。其城市NGP(导航辅助驾驶)系统在欧洲复杂路况下的适应性测试数据已进入实测阶段,标志着中国高阶智驾正式挑战欧洲法规与用户习惯。比亚迪则秀出“兆瓦级闪充”技术,宣称可在5分钟内补能400km(基于实验室条件),该项技术基于其自研的超导材料与液冷桩体设计,虽尚未大规模商用,但已引发行业对充电效率极限的重新评估[比亚迪技术白皮书]。
反观主场作战的德系军团,技术实力依旧雄厚,但设计争议与性价比短板暴露无遗。宝马全新纯电iX3基于专属平台打造,搭载345kW三电机系统,续航达800km(CLTC工况),支持800V高压快充,三电性能参数已完全对标中国一线新能源车型。然而其标志性的“双肾格栅”进一步放大,被《Top Gear》杂志列入“年度最具争议设计”榜单,部分欧洲消费者反馈“失去了宝马应有的克制与优雅”[Top Gear 2024年度评选]。奔驰则推出GLC EV,拥有360kW峰值功率、713km续航(WLTP)及330kW超充能力,三电系统与宝马iX3处于同一梯队。但其前脸942像素“点云”格栅虽致敬经典300 SEL 6.3,视觉效果却极富未来感甚至科幻感,审美两极分化严重。另一款AMG GT XX概念车搭载1340马力轴向磁通电机,采用300Wh/kg能量密度的镍钴锰铝四元电池,支持电芯级水冷与800V架构,性能超越所有燃油AMG车型,但造型被批“缺乏豪华底蕴,更像工程验证车”[德国Auto Motor und Sport]。
奥迪Concept C概念车以双座敞篷形式亮相,前脸设计极具外太空风格,封闭式面板与激光灯组构成独特视觉符号,虽保留德系精密感,但整体气质趋于年轻化与激进。保时捷911 Turbo S则继续坚守燃油与混动并行策略,搭载3.6L水平对置六缸发动机+双电动涡轮T-Hybrid系统,综合输出711马力,零百加速仅2.5秒,但272.8万元的售价使其面临小米SU7 Ultra(预估性能相近,售价约70万元)的强烈对比,被质疑“溢价过高,性价比断崖”[懂车帝性能测试报告]。大众品牌聚焦小型纯电市场,ID.Polo基于ID.2all平台打造,并非油改电产物,车长4050mm,轴距2600mm,搭载166kW前驱电机(高于国内ID.3的125kW),WLTP续航450km,预计定价低于ID.3,主打欧洲城市通勤市场。ID.CROSS则是一款车长仅4161mm的小型SUV,定位灵活都市代步工具,填补大众在A0级纯电SUV的空白。
值得注意的是,日系与美系主流车企集体缺席本届慕尼黑车展,使得中德车企的“正面交锋”成为绝对主线。中国品牌不再局限于“性价比”标签,而是从平台架构、三电技术、智能座舱到设计美学全面输出,尤其在电子电气架构(如零跑LEAP3.5)、充电效率(比亚迪兆瓦闪充)、智能驾驶(小鹏XNGP)等领域已形成局部领先。而德系车企虽在整车调校、品牌积淀与豪华质感上仍具优势,但转型速度相对滞后,部分产品出现“技术堆砌但设计脱节”的现象,市场接受度面临考验。
从更深层看,中国车企的“反攻”背后是全球化供应链与制造体系的成熟。零跑B10在欧洲售价29900欧元,虽高于国内,但仍低于同级德系竞品3-5万元,其成本控制能力源于自研“全域自研”战略与国内规模化生产优势[中汽研成本分析报告]。而深蓝L06搭载3nm芯片与磁流变悬架,意味着高端技术正加速下放至15万级市场,这种“技术普惠”策略对欧洲主流消费群体极具吸引力。
未来三年,全球新能源汽车竞争将进入“贴身肉搏”阶段。中国品牌凭借技术迭代速度与成本优势,正从“市场渗透”转向“价值突破”;德系车企则需在保持豪华基因的同时,加快电动化转型节奏,避免陷入“技术落后、设计争议”的双重困境。慕尼黑车展的这场“中德对决”,不仅是产品的较量,更是两种汽车发展路径的碰撞——一方以速度与效率开路,一方以底蕴与品质坚守。谁能在创新与传承之间找到平衡,谁就将掌握下一个十年的汽车话语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