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势N8L刚发布那会儿,我一边盯着官网配置表,一边琢磨这车到底能靠什么突围。估计也就一堆数字加几何线条了,没有多少新鲜感。你说这车身长5200mm,轴距到3075mm——都说是豪华SUV标配,但我一般跟朋友说,同样级别,一车要用心打破差异化的界线,不是拼尺寸拼空间,是在细节里做文章。
我当时试着猜——两个价码:30万和40万,中间差个10万,意味着腾势要在这个 price band 里跟理想L8、问界M8啊这些强势货硬拼,真是谁的口碑更硬气点,市场就偏向谁。市场环境很微妙,比如说,理想L8凭借家庭至上理念,把第三排座椅做得很到位,家庭用户一用就知道。腾势在空间上没赶上这一点,这算是个硬伤,毕竟,家庭用车最看重的就是用得了、用得舒服。
我还记得某次销售小哥问我:你觉得这车配置够不够?比起理想L8,差在哪?我笑着摇头:配置还能差多少?关键是,能不能让人觉得性价比高,别光比数字。我心里觉得,三电机、560千瓦的性能,虽然看着过瘾,但用到家庭里就像买个大炮打蚊子——太过头了。你说,谁会拿这性能来接娃?续航170公里算正常,但也不算出众,亏电油耗6.95L/100km,我觉得,家庭用车更关心的是油钱和续航够不够。
这让我想起一个问题——为何我们总是把技术参数硬塞进去,而忽略了日常用车那点小细节?比方说,第二排座椅的12向电动调节,能做到多好?我翻了下相册,看到一张照片:坐在第二排,靠背刚好调到最舒服的角度,旁边的小朋友还趴在座位上玩平板,舒服得不得了。可实际上,能真的做到的,又多少人会用?我觉得,很多技术都是被用的,而非为用设计。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功能到底能持续用几年?技术的稳定性,才是大问题,它不像手机,更新换代快,汽车一扎根就得跑5到10年。所以,市场的认可,还得看耐用性。
转头看供应链,想象一下,腾势这次公关说要推无人机功能:车顶装了个小飞机,能飞出去帮忙送个快递。这点我就想到,合作伙伴会不会觉得不就是个宣传噱头吧?尤其是在这行业里,创新要真的能落地成生产线上的量产,难度不比交响乐团里多旋律。
成本方面也得算算。假如一辆大SUV的制造成本在15万左右,再加上研发、物流、营销,最终出厂价到30万左右,大概还剩下利润空间。至于说价格,33万到40万的预售价,竞争比拼的又不只是外形大——那是基础,关键还是心里认同。
我还特意查了下同价位的车型,感觉腾势N8L不算特别驾驶豪华,反而像个科技亮点拼图,但用户会买吗?还是得靠差异化——比如说,理想L8有全场景适应智能驾驶辅助,再配ANPR(车牌识别),反应快;问界M8是纯电,续航稳定,家庭用得放心;反观腾势,似乎还没找到自己最强的卖点。
我曾经跟一好友聊起,说:要是真靠豪华感打出去,车要真有灵魂,别光靠面子。他点点头:现在车企比拼,差不多都在技术堆叠,但能打动用户的,还是那点‘真实的体验’。这点,我一直没想过——或许所谓差异化,不在参数谁更牛,而在你能让我记得住你。
(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小伙伴的父亲也是个老司机,他一直说:买车,就是买个安心。你们觉得呢?在价格相差不多时,真的有人会因为性能多快去买单,还是说看得见的安全、用得顺手更重要?
我小算了一笔账:假设一辆车平均百公里的燃油成本是7元,开个1万公里,700元左右;电动车纯电续航170公里,充电成本大概是10块钱,算下来比油便宜多了,但消耗更快。谁都知道,家庭用车除了够用,还要用得安心。
想象若腾势N8L能在某个细节上比对手多做一点点,比如更贴心的隔音,或是更长久的车载体验感,可能它就赢下一局。反正我觉得,技术固然重要,但用户选择车,最在乎的还不是那一堆数字,而是跑到家门口,掏车钥匙的那瞬间,是不是觉得这车让我心满意足。
你们觉得,像腾势这样尺寸大、性能强、科技牛的车,要怎么才能真正赢得市场?是靠价格磨出来的性价比,还是靠某个打心底的差异?啧,问题又来了。总觉得,豪华SUV的豪华,其实最终还是要在细节里体现。谁都可以做大,但能把小事做到极致的,才是真的细节控。
(没细想过,可能我对未来的猜测——这车会不会成为标配中最被忽略的那一个?)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