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长龙扩张并购,联手高校搞研发,军车内饰标准全行业照搬

话说,这年头,能把“军车内衬”搞出花样、还把行业标准都圈在怀里的人,那是真的不多,北方长龙算是其中最靓的那个仔了吧。

你要说军工圈子里谁是非金属复合材料装备领域的扛把子?陕西本地人肯定摇头含笑点一下长龙的字号。唯独这家企业,在行业里还能参与标准制定——这让同行老板们看着自家产品规格,时不时来一句:“人家北方长龙不是参与标准起草了吗?”好家伙,这感觉,像是开卷考试,全场就你在那提问题,别人都跟着抄答案。

但企业一路走来,风光背后总有点让人琢磨的玄机。说起来,从2010那会中铁长龙投资、无锡鑫泰鸿贸易那帮资本大佬牵线,把“北京艾弗瑞特”拉起来的那一天起,这家公司就青云直上的路子。三方一合,分分钟搞定企业注册,牌子一亮,那就是一条新的产业链动脉。

北方长龙扩张并购,联手高校搞研发,军车内饰标准全行业照搬-有驾

时间翻到2013,艾弗瑞特直接改名,身份变成“北京北方长龙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你要说这过程有啥故事?其实也不复杂,就是行业洗牌,品牌升级呗。企业想突出北方气质,兼顾军工色彩,这才叫取名有野心。到了2019,再变一次名,去掉地域标签,用“北方长龙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想必也有战略考量。股份制改革再来一波,2020直接改成股份公司,企业就从“家族作坊”进化成“现代企业”,这节奏放在现在,就是“扁平化管理”+“产业升级”两手抓。

要问群众咋评价这一路改名折腾,未必全能理解商业操作背后的精明。可企业发展就是这么有效,大浪淘沙时,能活下来的都是闷声发财的主儿。你看2021年进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一脚踩进高质量发展快车道。2023年上市,证券代码301357.SZ,直接通关创业板,资本市场的饭碗一把抓住,钱袋子鼓起来才是硬道理。

2025年,又搞了啥大动作?北方长龙联手北京化工大学,起劲建联合研发中心,企业要蹚“产学研合作”的新路。不愧是军工老炮,对自己要求有点像“理工男加极限操盘手”,科研和市场两手都不能放。逢场作势还不够,5月末又出公告,要收购河南众晟控股权。业绩有点下滑?没关系,咱通过外延式扩展,把路子拓宽,这波操作,怎么看都带点“吃鸡时候抄家伙”即视感——没啥,对手强就多拉点盟友。

说到这里,也不少人翻旧账,质疑北方长龙这次是不是被外部市场环境逼出招数?咱以观众眼光看看,其实做军工这行,订单本来就不稳。今天阔气到天上,明天低调到地下,全靠政策和集团入驻,一年一个样。能在波动里走到现在,北方长龙据说还成了全国唯一一家能参与国家军车内衬标准制定的企业。这“唯一”,倒不是谁都能吹起来的。

市场份额就更不是闹着玩的事。根据GlobalFire Power那个数据测算,中国军用车辆人机环系统的市场盘子超过40亿。北方长龙在报告期的收入直接超过总规模的10%,这力度就像吃火锅往里下料,轻轻松松把锅底都占了三分之一强。

再看2024年,军品订单多到别人羡慕哭。这核心产品“人机环系统内饰”一年拿下1.1亿单子,陆军车型覆盖率都超30%,一口气配齐近200个车型,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搞汽车全线升级,其实全是军工内饰。配套的伙伴“大佬到低头”,中国兵器、中国电科这些集团一听北方长龙来货,那就是自家亲戚,不光用得多,还指定要他们的标准,外贸车型都用,涵盖警用、海军、火箭军,妥妥的“品类全面开花”。

北方长龙扩张并购,联手高校搞研发,军车内饰标准全行业照搬-有驾

有人说做军品其实不太好做,毕竟市场小众、价格波动大、技术壁垒高。可北方长龙偏不怕,靠着多年技术积淀和产业协同,年均交付的军用装备超千台/套。这背后,是技术团队的死磕、也是行业政策同步的结果。没人能做到行业标准你来定,订单你来拿,市场你占了1/10。

不过,企业神话的背后还得实际出招。冷静看,这几年北方长龙的业绩其实有波动,2025年计划收购河南众晟,其实可能是为了补血。业绩下滑也有多重因素,包括军工订单规律性、国际环境的剧变,以及材料成本端的变化。产品升级、成本压制、集团合作、科研突进,这几招都得用。

说到“产学研融合”,其实业内都知道大学科研力量和企业技术链打通不易。很多时候,学术走在前头,到市场就卡壳,但长龙敢“借脑”,等于把高校院士和企业工程师绑一块烧脑。其实,这也是应对行业变局和市场波动的一条老路。合作可能有化学反应,也能灵活管理“技术空窗期”,有失有得,看后效。

再问陕西行业圈子,北方长龙能稳坐头牌为啥?首先就是军工标准进厂“写进国标”,规模化订单和老铁客户齐聚,别人想抄都抄不了。再说,你参与标准制定,意味着产品出厂前别人还得看你家配方,不是搞笑,是实力。特别在履带式装备内饰领域,北方长龙已经养成绝对龙头地位,任何型号升级、换代都得先翻他们家材料库,省心、靠谱、还能保障技术稳定。

北方长龙扩张并购,联手高校搞研发,军车内饰标准全行业照搬-有驾

还有人琢磨这个“内饰”到底有啥玄妙?其实军车内饰就是部件材料——能保温隔音、能抗击震动、还能提升设备舒适性和安全性,看着不起眼,实际上是技术含量高、验收标准死板,军方一句“不达标”,一单就是几百万的损失。长龙用复合材料技术升级,不仅让军车性能有保障,还带着国家标准兜底,别家照单全收。

北方长龙扩张并购,联手高校搞研发,军车内饰标准全行业照搬-有驾

到这里,说一句平常人常有的疑惑:做成这样,长龙难道不会碰到“天花板”?啥公司都怕被市场周期卡死。其实行业里,能自己制定规则的才是真赢家。未来市场不被外部突发事件打乱,他们就有能力转型,比如同步开发外贸车型,产品线拓展到警用、海军、火箭军,市场盘子做得越来越大,周期性风险被拉平。

北方长龙扩张并购,联手高校搞研发,军车内饰标准全行业照搬-有驾

但话又说回来,这种模式也不是没问题。标准制定权让企业有惯性优势,但如果新技术替代快,标准被行业外来玩家颠覆,还有可能陷入“规则枷锁”。此外,和集团、学校深度合作,既能提升技术,也会增加管理难度。多元化收购、跨区域合作,有时会带来协同问题,要是真的竹篮打水,那也是风险之一。

这些复杂局面下,长龙还是选择“积极扩张”,一边并购收割市场份额,一边做技术提升,两手都抓,两手都硬。这种思路,不就是典型的“打怪升级”?不怕遇到意外,就怕自己不敢动。

说白了,行业发展其实都是一波三折。北方长龙算是在变局中承压上行,能靠自身技术积淀和行业资源实现扩张,也懂得产学研整合,这样的企业就是典型的“行业能手”。但要保持优势,未来还得继续更新技术、拓展市场,否则容易被后浪拍到沙滩上。

咱总结一句,这企业过去这十来年就是“开局三巨头、一路标准制定、研发合作不止步、行业扩张勇当头”。哪天军车内饰行业有新华章,估计还是他们家拿着笔,其他企业挤着看。“行业老炮”的位置暂时没人敢抢。

你怎么看军工配套企业这波扩张潮和标准制定权威?你觉得科技创新会不会率先颠覆行业格局?留言聊聊吧!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