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白了,瞅见“智界R7”这名儿,我脑子里蹦跶出来的不是铁疙瘩,而是一台蹬着高跟鞋儿的巨型iPhone。这年月,车企都在卯足了劲儿地堆砌科技感,巴不得把新品发布会整成科技界春晚。可问题也来了,当街上跑的玩意儿都长得像从科幻剧组里偷摸出来的道具,咱老百姓还能靠啥来辨认它们谁是谁啊?
智界R7,从外壳到内瓤儿,都明晃晃地写着“未来”俩大字。溜背身段、无框车门、还会biubiubiu发光的车标……的确是抓人眼球。可就像里那位自诩“硬核老妈”的主儿说的,这车真能像金主爸爸们宣传的那样,既能溜娃又能撒野,满足都市丽人对“诗和远方”的所有绮丽幻想吗?我瞅着够呛。
先扯扯这“撒野”的事儿。电动车去豁沙子,听着就有点儿拧巴。要知道,老炮儿级的越野车靠的是钢筋铁骨的发动机和皮实耐用的机械结构,而电动车……电量顶得住吗?补能方便吗?搁在鸟不拉屎的地儿趴窝了,救援队能及时赶来捞你吗?这些都是真金白银的问题。里说,智界R7在蜻蜓点水式的越野时表现尚可。可“蜻蜓点水式”这词儿本身就挺含糊的。到底啥样的路况才算“蜻蜓点水”?如果真想体验一下穿山越岭的劲爆,恐怕还得是那些烧油的老家伙们更扛造。
再唠唠这“科技感”。现如今的智能汽车,哪个敢腆着脸说自己不带劲儿?自动驾驶、语音助手、五花八门的APP……恨不得把所有能往车里塞的黑科技都一股脑儿地塞进去。可关键是,这些花里胡哨的功能真的称心如意吗?里提到的自动泊车“像刚拿本儿的新手”,语音助手时不时“犯二”,恐怕也是不少智能汽车车主的心头刺。砸了那么多银子,换来一堆中看不中用的玩意儿,这买卖划算吗?
当然喽,也不能一竿子把船打翻。智界R7的粉墨登场,起码昭示着一种潮流:汽车不再是单纯的代步工具,而是一个能移动的智能盒子。它能提供更巴适的驾乘体验,更触手可及的互联服务,甚至还能摇身一变,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载体。就拿里那位妈妈来说,开着R7去露营,支起炉子涮火锅,引得一票人驻足围观,这本身就是一出活生生的“科技改变生活”的戏码。
可话说回来,科技的本真在于服务于人,而不是反过来让人变成科技的奴隶。如果为了死磕科技感,而丢盔弃甲地牺牲了实用性、靠谱程度,那就有点儿舍本逐末了。就拿续航里程来说,官方数据听听就得了,实际跑起来又是另一码事。冬天开着暖风,在高速上溜一圈,电量直接打骨折,这恐怕是所有电动车车主都不得不面对的窘境。
当我们一门心思地把电动汽车的续航焦虑归咎于电池技术还不够硬核时,是否忽略了充电桩建设的脚步没能跟上?单靠车企的一己之力,真能解决所有疑难杂症吗?恐怕还需要官家、商家、社会各界一道撸起袖子,才能织就一张更密集的充电网络。
实则,智界R7引发的口水仗,也折射出当下汽车圈儿的一个普遍焦虑:在“智能化”的大浪潮中,怎么守住汽车的初心?是死磕到底的科技感,还是返璞归真的驾驶乐趣?是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还是迎合市场的千篇一律?
站在咱消费者的角度,当然是盼着汽车越来越智能,越来越省心。但我们也希望汽车厂商能多一些真诚,少一些花活儿。别把汽车搞成一个冷冰冰的科技怪胎,而要让它成为一个有温度、有脾气的老铁。
就像结尾调侃的那样,智界R7就像一个名校毕业的文艺青年,明明可以靠脸吃饭,非要秀肌肉。这种“扮猪吃老虎”的范儿,或许正是它迷人的地方。可要真正修炼成一只优雅的“电动豹”,恐怕还需要更多的沉淀和历练。要知道,在这个“内卷”到飞起的时代,光有颜值和蛮力,还远远不够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