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远程开窗功能上线引争议:便捷与安全如何权衡?

手机轻轻一点,车窗应声而开一条小缝,而这场便利与安全之间的较量才刚刚开始。2025年10月4日,比亚迪通过App向旗下王朝系列、海洋网、腾势、仰望、方程豹等多个品牌车型推送了一项新功能,远程开窗功能。 该功能允许车主在车辆停放时,通过手机App手动控制车窗开启一条1-2厘米的缝隙,旨在改善车内空气质量。

比亚迪远程开窗功能上线引争议:便捷与安全如何权衡?-有驾

然而,这项旨在提升用车体验的功能一经推出,便引发了车主和业内人士的广泛争议。 支持者赞赏其解决了车内散味的实际需求,反对者则担忧黑客攻击、雨天进水等安全隐患。比亚迪此次推出的远程车窗透气功能,依靠电机和防夹传感器进行精确控制的小幅度开启,并非全开窗,只是开启1-2厘米的缝隙。

这项功能的设计初衷主要是为了改善车内空气质量。 在夏日停车后,车内温度会急剧升高,提前开窗缝隙能有效散发热量,避免车主进入“蒸笼”般的车内环境。 同时,它也能快速散去新车异味、食物气味或长时间停放产生的闷味。

值得注意的是,该功能并非自动运行,需要车主手动在App上触发,并且不会根据外界空气质量或天气状况自动开启或关闭。 目前,该功能主要面向智驾版或特定高配车型开放,非智驾版车型可能无法使用。尽管远程开窗功能带来了便利,其引发的安全争议为显著。 许多车主和业内人士担忧,此举可能为黑客攻击打开方便之门。

主要的担忧在于远程指令传输的安全性。 比亚迪并未详细说明其远程开窗功能采用了何种加密技术或严格的身份验证机制来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 如果加密措施不够严密,理论上存在黑客拦截或伪造指令,远程打开车窗的风险。

比亚迪远程开窗功能上线引争议:便捷与安全如何权衡?-有驾

事实上,智能网联汽车的远程控制风险并非新鲜话题。 2024年7月就有报道称,包括比亚迪、蔚来、小米、小鹏、理想、智己、问界在内的多个新能源品牌车型,在车辆不断电的情况下,都存在可能被人在车外通过语音控制打开车窗甚至后备箱的风险。

除了外部攻击,还存在天气相关风险。 在暴雨或沙尘天气中,雨水可能顺着未完全闭合的车窗缝隙进入车内,而沙尘则可能在升窗过程中刮伤玻璃和内饰。比亚迪此次推出远程开窗功能,是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一个缩影。

随着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程度的加深,汽车已成为可移动、可交互的智能网络终端,为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远程攻击、恶意控制等安全问题。

类似的功能争议在其他品牌也有体现。 例如,小米汽车近期推出了空调预约功能,主要关注于温度调节,而比亚迪的透气功能则侧重于空气流通。 两家企业都在试图通过提升细节体验来吸引用户。

智能网联车的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 2020年2月,中央网信办等11部门联合发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明确提出要确保用户信息、车辆信息、测绘地理信息等数据安全可控。

比亚迪远程开窗功能上线引争议:便捷与安全如何权衡?-有驾

面对远程开窗功能可能带来的风险,车主可以采取一些防范措施。 一种方法是关闭默认的语音唤醒词“你好小迪”,设置为一个个性化、不易被猜中的唤醒词。

另一种为也会牺牲便利性的方式是直接关闭语音唤醒功能,仅通过方向盘上的实体按键来激活语音控制。 此外,还可以通过车机系统的场景DIY功能,尝试将“开窗”等语音指令替换为执行其他无关操作,这种方法操作复杂且可能影响正常功能。

对于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使用,专家建议尽可能降低汽车获取个人隐私信息的权限。 车里有一些监控或自动获取语音功能的设置,在自己能接受的最小范围内开启权限。 一些不必要的权限可以关掉,尽可能减少个人信息被窃取或不必要存储的风险。

在车辆转手时,原车主账号未及时注销也可能带来安全隐患。 业内专家呼吁车企建立“车辆过户自动注销原账号”等技术支持,从源头上杜绝原车主卖车后还能操控的风险。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市场渗透率不断提高,L2级自动驾驶在新能源汽车中的配置率已达56.2%。 车辆智能化带来的便利显而易见,每次新的远程控制功能的出现,都会经历一场安全性的公众审视。

比亚迪远程开窗功能上线引争议:便捷与安全如何权衡?-有驾

其他车企也在探索类似功能,如小米汽车的空调预约功能。 消费者在享受科技便捷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潜在风险,并希望制造商能够透明、负责任地应对这些风险。面对便利与安全的平衡难题,没有简单的答案。 可以确定的是,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需要车企、监管部门和用户共同努力,才能为每次出行加上牢固的“安全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