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车友圈,总能看到有人在问……“国七要来了,我这刚买两年的车,是不是没多久就得报废”“听说国七比国六严多了,我的国五车还能撑到年检吗” 说实话,这种焦虑不是空穴来风…… 毕竟,从国一到国六、每一次排放标准升级,都牵动着无数车主的神经…… 国七、这次似乎来得 “猛” 一些。
先说说国七到底 “严” 在哪儿…… 生态环境部的消息,国七预计 2025 年完成制定,2027 到 2030 年分阶段实施…… 别觉得还有好几年,等政策落地,车企调整生产线,市场反应过来,留给车主的缓冲时间,可能比想象中短得多。
关键是排放限值…… 氮氧化物要比国六降低 60%,颗粒物降低 40%…… 这可不是小打小闹的调整。 要命的是,国七首次把碳排放和污染物控制并列为核心指标…… 也就是说,以后不光看尾气里的 “脏东西”,还要算整个车从生产到报废的碳足迹。
还有个新鲜事,非尾气排放也被盯上了…… 轮胎磨损、刹车颗粒这些以前没人管的,现在也要纳入监管…… 这意味着,就算发动机再干净,车的其他部件不达标,照样可能过不了关。
我邻居老王,开的是 2016 年的国五车…… 去二手车市场打听,同款车在国七消息出来前,还能卖 5 万多,现在车商直接压到 3 万 5,还说 “等国七细则一出,可能还得降”。 老王愁得不行……“这才开了八年,当初落地快 20 万,现在亏成这样” 其实不止老王,国四、国五车主的焦虑,已经写在脸上了。
有人可能会说,国六车是不是就安全了? 不好说…… 国六分 a 和 b,现在路上不少是国六 a 的车。 国七实施后,国六 a 会不会被快速边缘化? 不好说。 而且国七对新能源车也有新要求…… 电池寿命、制动系统环保性都要达标,插混车纯电续航得超过 100 公里,不然按燃油车算排放…… 那些买了短续航插混的车主,估计也得捏把汗。
再说说车企…… 为了达标,技术升级是免不了的。 燃油车得加电加热催化剂、三元催化剂,柴油车麻烦,DOC+ccSCR+DPF 系统一套下来,单车成本至少涨几千块。 有车企内部的朋友说,国七车型的研发投入,比国六那时儿翻了一倍还多…… 这些成本,最后大概率还是得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也就是说,以后买车可能贵了。
二手车市场已经开始有反应了…… 某二手车平台的数据,国四、国五车的挂牌量比上个月涨了 20%,但成交量却降了 15%…… 典型的 “卖的多,买的少”。 有二手车商吐槽:“现在收车都得先问清楚是国几,国五以下的车,除非价格特别低,不然不敢碰…… 怕砸手里”
年检也会变严…… 国七要求实际行驶排放检测RDE权重提升到 90%…… 以前可能在检测场调好数据就能过,现在不行了,得在路上真刀真枪地测。 这意味着些平时保养不到位、排放有点 “擦边球” 的车,年检通过率会大大降低。 有检测站的人透露,他们已经在采购新设备了,专门针对国七的检测标准…… 以后年检,可能费时间,也费钱。
不同地区的车主,感受可能不一样…… 京津冀、长三角这些环保重点区域,很可能会比全国提前 3 到 6 个月执行国七。 也就是说,住在这些地方的车主,留给自己的准备时间短。 比如北京的车主,要是现在开的是国五车,可能 2027 年就得考虑换车了,而偏远地区的车主,或许还能多开一两年。
有人把国七比作 “燃油车的催命符”…… 这话有点极端,但也不是没道理。 国七的严格,本质上是在倒逼汽车产业向新能源转型。 看看数据,2024 年我国新能源车销量已经占新车总销量的 35%,国七实施后,这个比例可能会高。
毕竟,新能源车不用操心尾气排放,在政策面前 “抗打”。
但对于很多普通家庭来说,换车不是小事…… 一辆车少说开五六年,多则十几年。 国七一来,手里的车贬值加速,换新车又得花大价钱,这中间的成本差,不是谁都能轻松承担的。 有网友算过一笔账:一辆 15 万的国六燃油车,开 5 年,原本能卖 8 万,国七实施后可能只能卖 5 万,再买辆符合国七的车,就算是新能源车,也得 15 万左右,里外里得多花 12 万…… 这对很多家庭来说,不是笔小数目。
当然,政策也不是完全没考虑到车主的难处…… 淘汰老旧车的补贴政策可能会延续,国四、国五车在 2025 到 2027 年淘汰,最高能拿到 2 万元补贴。 但这笔钱,对于换车的总花费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而且补贴政策各地不一样,有的地方可能执行得快,有的地方可能拖拖拉拉,车主想拿到钱,估计也得费不少劲。
车企的应对也很关键…… 有的车企已经开始布局国七车型,比如某自主品牌,宣布旗下所有车型 2026 年起都能满足国七标准; 有的则在押宝新能源,把研发重心放在电动车和氢能源车上。 但对于消费者来说,选车的时候可能纠结了…… 是现在买辆国六车过渡一下,还是直接一步到位买新能源车? 现在买国六车,怕几年后贬值太快; 买新能源车,又担心电池寿命、充电方便不方便。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 国七对汽车后市场的影响。 比如维修店,以后可能需要新设备,才能修国七车型; 配件商也得调整产品,适应新的排放要求。 这些变化,最后都会反映到车主的修车成本上。 以后修车,可能贵了,也麻烦了。
网上对国七的看法也分成两派…… 支持的人说,严标准才能倒逼环保,空气质量好了,大家都受益; 反对的人觉得,政策太激进,普通车主压力太大,“不能为了环保,就让老百姓不停换车”。 其实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环保和民生,确实需要平衡。 但政策既然要推进,作为车主,只能想办法适应。
那么,手里有车的人该怎么办? 我觉得得根据自己的车龄和车型来规划。 如果是国四、国五车,车龄已经超过 8 年,不如趁现在还有补贴,早点卖掉或者报废,别等国七正式实施,到时候不值钱; 如果是国六车,车龄还短,可以先开着,但要多关注政策动向,尤其是自己所在地区的执行时间,提前做好换车准备; 如果打算买新车,不妨多看看新能源车,或者确认一下车型是否能满足国七标准,别刚买没多久就落后了。
说实话,国七的到来,本质上是汽车产业升级的一个缩影…… 从燃油车到新能源车,从粗放发展到注重环保,这个过程必然会有阵痛。 对于车主来说,阵痛可能就是钱包变瘪、换车频率加快,但从长远看,清洁的空气、先进的汽车技术,或许也是值得的。
只是…… 这个过程能不能慢一点? 能不能给普通车主多一点缓冲时间? 能不能让政策执行得公平、透明? 这些问题,可能比 “你的车还能开多久” 值得思考。 毕竟,政策的初衷是为了让大家生活得好,而不是让大家为了应付政策而焦头烂额。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和虚构情节,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