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发现了吗,曾经的“高光”埃安,为何跑输新能源车大盘?
2023年初,广汽埃安的办公室里可能一片忙碌。那时候,它们刚刚迎来48万辆年销量的高峰,外界看好,团队兴奋,仿佛未来就是一路向上。可如今,9月份的销量数据摆在面前,却令人意外:27,297辆,同比大幅下滑32.37%。相比去年全年超48万台,这个数字已经让人疑问重重。
这不是单个月的“意外”,而是一连串下滑的延续。1-9月,埃安累计销售181,416辆,同比下跌了19.99%。再看新能源市场的大盘表现,同期销量同比增长了将近35%。这种鲜明的对比就好像班上其他成绩“嗖嗖”往上涨的学生,而埃安的分数却怎么努力都提不上去。
可问题出在哪里呢?单看数据、机械分析,可能还不够。这事吧,其实说到底还要回到产品和市场本身,才能捋清根源。
爆款“需要”与“空缺”
9月里,埃安的各项销量数据有些沉寂,最亮眼的车型AION V卖出了6072台,这虽算是不错的数字,但显然还不是“惊艳”。更让人遗憾的是,被寄托厚望的AION UT市场表现不佳,仅卖出5337台,相比原定“月销破万”的目标,还是差了不少。
你或许奇怪:如果UT是埃安的“杀手锏”,怎么没跑起来呢?但其实回头看看就能发现,问题就出在这个“杀手锏”的锋利程度上。几个核心点,定价虽说是中规中矩,但不能真正戳中痛点;再加上产品推出后的宣传跟进不足,错过了多个黄金窗口期。这些细节,就是UT未能大面积“收割用户”的关键。
更大的问题是,埃安过去太依赖单类产品影响力。它的小范围成功,根基就是纯电技术。而如今消费者的需求显然又“进化”了。插电混动(PHEV)和增程式(REEV)车型的蓬勃而起,让很多消费者从“焦虑感”中解脱。里程焦虑解决了,跑长途再不用满脑子想着找充电桩,用户当然买账。某些品牌凭借一两款增程车扭亏为盈,月销破万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问界和零跑,就这么异军突起了。埃安再看自己手里的“纯电独秀”牌,这牌再亮,也难免显得单薄。
品牌标签,淡化归淡化,但转型不够快
说到品牌,曾经的埃安无疑是一张名片,只不过这个“名片”贴的更多是网约车的标签。可能有人觉得,这没啥,销量一样出得去。但现实证明,C端用户对“网约车气息”的品牌多多少少会有些排斥。和“家用车首选”的形象比,网约车品牌层级低、用户联想偏弱,显然稍稍吃亏了。
这两年,埃安确实努力通过营销、品牌重塑来改变这一局面,比如冠名活动、推新Slogan等,但说实话效果有限。它面临的市场转型挑战不仅仅是标签问题,而是能否抓住更多新用户的心。而在这一点上,没有能打的“钉子户产品”,恐怕比较困难。眼下来埃安的“新形象”建立显然还不够完全,赢回C端用户的过程,肯定会是场漫长的拉锯战。
亮点技术,但缺乏“用户感知”落地
不过公允地说,埃安的技术底子并不差。三电技术、电池安全领域,埃安可以说是拔尖儿的玩家。比如弹匣电池技术,提出过高安全的解决方案。也因此,早年间的用户基数,累积到几十万,为后续口碑传播和复购打下了基础。
那为啥技术优势没在销量上“变现”呢?我琢磨了一番,或许还在一个核心问题:这些技术优势并没有完全“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产品价值。消费者不是看硬件发布会的技术粉,他们需要的是更直击痛点的点,比如“充一次能从北京跑回哈尔滨”,“用不坏,也不会起火”!技术没被默化理解成贴心的场景服务,就难怪消费者不会主动买单。
出路在哪儿?
说个或许没太多人提的方向:海外市场。国内已经竞争到“卷到炸裂”的新能源赛道,其实给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一个全球发展的契机。而这块市场,正是一众国产品牌探索未来的新赛道。从埃安目前的打法它也意识到了这个“破局点”,陆续有了明确的外销计划。关键是,这一点能不能成为它的一个增长突破,短时间内可能还看不到结果。
坦白讲,以互联网的话来说,广汽埃安目前遇到的是“转型期间的流量瓶颈”。从“产品单打独斗”到多条技术路线并行,从过于依赖单一赛道到逐步布局多场景,甚至从国内市场过渡到海外势能,埃安并不是没有出路。只是这些动作的沉淀,需要时间、更要执行力。
眼下的数据对埃安来说是阵痛期的结果。但谁也不能否认,这家公司背后的韧性以及可能性。如果能把资源向爆款聚拢,优化海外策略,拉近和用户的距离,说不定走过这个转型期,它又可能迎来一个更高的“拐点”。而这,也是我们继续关注它的原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