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比亚迪的天花板,本质上是在聊一个时代的恐慌。这事儿特像我们家小区业主群,为了地下车库的一个车位到底该租还是该卖,能从早上九点撕逼到半夜两点。一边是吹牛批的飞上了天,说新能源是未来,比亚迪是宇宙真神,现在不买以后拍断大腿;另一边是算总账的哭丧着脸,拿着计算器敲来敲去,说你看这渗透率、那利润率,三年之后就是死亡交叉,现在上车就是接盘侠。
乌泱泱的群众,被各种“老师”喂了一嘴预制菜一样的知识点,自己脑子里是一锅乱炖。老王要换车了,饭桌上就成了辩论赛。儿子说,爹,上电车,智能,省油钱,开出去你就是小区里最靓的仔;女儿说,爹,别掉坑里,冬天续航打对折,万一在高速上趴窝了,我可不想推着你去服务区充电;老婆最后拍板,说都别吵了,看看隔壁老李,换了电车之后,为了抢小区的免费充电桩,跟人吵了三架,血压都高了,咱家图个啥?图个省心。
你看,这就是最真实的“草台班子”现状。一个宏大的产业革命,落到每个具体的家庭,就变成了这样一地鸡毛、充满人性弱点的决策过程。大家根本不是在分析财报,而是在管理自己的焦虑。而所有关于比亚迪的分析报告,无论写得多么逻辑硬、数据多么翔实,本质上都是在给这种焦虑提供“疫苗”或者“安慰剂”。
要真想看懂这事儿,得把视线从那些花里胡哨的K线图和财务模型上挪开,往后退,退一百年。一百多年前的美国农场主,吵的内容和今天咱们饭桌上一模一样。当时的新兴事物叫“汽车”,被叫做“没有马的马车”。争论的焦点是:这玩意儿靠谱吗?路上坏了咋办,到处都有铁匠铺,可哪儿有修车铺?汽油这玩意儿得到处找,哪像马,随便找片草地就能凑合一晚上。当时的主流声音,也就是“大V”们,普遍认为汽车就是有钱人的玩具,永远不可能取代吃苦耐劳、忠诚可靠的马。
结果呢?福特搞出了T型车,用流水线把成本打到了骨折,一辆车的价格比一匹好马还便宜。农场主们嘴上说着不要,身体却很诚实。因为养马一年吃掉的燕麦和干草,折算成钱,够给T型车加好几年油了。你看,历史的进程,从来不是靠文雅的辩论推动的,而是被简单粗暴的经济账和人性中的“贪便宜”一脚踹着往前走的。当一个新事物的综合使用成本,低到足以让大多数人忽略它的缺点时,所谓的“范式转移”就发生了。
现在把这个模型套在比亚迪身上。那些纠结于单车利润是一万九还是两万一,研发占比是5.6%还是6.5%的兄弟们,格局小了。这些都是战术层面的细节,重要,但不是决定性的。决定这场战争胜负的,是比亚迪,或者说中国整个新能源产业链,有没有能力像当年的福特一样,把一个“新物种”的综合成本,做到让全世界的“农场主”都无法拒绝的程度。
目前来看,趋势是明确的。刀片电池、一体化压铸,这些听起来拉风的名词,翻译成大白话就三个字:“搞便宜”。当一辆性能、空间、智能化都不错的电动车,卖得比同级别的燃油车还便宜,而且每公里的电费只有油费的十分之一时,什么续航焦虑、充电焦虑,在真金白银面前,都会显得有点矫情。人性就是这样,只要便宜量又足,大部分人是愿意“凑合”的。
所以,比亚迪真正的天花板,根本不在它的三张财务报表里。你把它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翻烂了,用上所有你知道的估值模型,DCF、PE、PB,算出来的都只是一个“理论值”。这就像你在实验室里,算出了一颗子弹在真空中的飞行速度和射程,但这颗子弹最终能打多远、打中谁,取决于战场上的风速、湿度,以及对手穿没穿防弹衣。
这个战场,就是地缘政治。欧盟搞的38%关税,就是那件越来越厚的防弹衣。这已经不是商业问题了,这是文明的冲突,是工业体系的对撞。当你的产品力强到可以颠覆别人上百年的产业根基,威胁到人家几百万人的饭碗时,人家跟你谈的就不再是“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了,而是“国家安全”和“产业保护”。这才是比亚迪,乃至所有中国出海企业,头顶上那块最硬、最无法预测的天花板。
这事儿的本质,是中国用举国体制和工程师红利,花了二十年,硬生生把一个高端制造业“祛魅”了。我们把新能源车从一个需要顶礼膜拜的“科技圣物”,拉下神坛,变成了跟彩电、冰箱、洗衣机一样的“大号家电”。我们可以用非常“草台班子”的方式,把它做得又好又便宜,然后乌泱泱地铺向全世界。但问题是,世界还没准备好。那些曾经靠定义标准、兜售品牌故事、赚取高额溢价的“老师傅”们,突然发现徒弟不仅学会了,还能反过来砸他们的场子,他们能不急吗?
所以别再拿着计算器去算比亚迪的天花板了,那玩意儿不在财报里,而在新闻联播和CNN的头条里。这本质上不是一个市盈率(P/E)问题,这是一个政治存在率(Political/Existential)问题。它的上限,不取决于它能造出多少辆车,而取决于这个世界,最终能容下多少辆“中国制造”的车。
我们这些拿着放大镜研究三张表的兄弟们,说到底,也只是在历史的巨浪里,试图抱住一块看起来比较结实的冲浪板罢了。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