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天账期承诺 车企兑现难 供应链救赎之路
中国汽车产业。光鲜背后。藏着一条隐秘的资金链。它紧绷。它呻吟。它甚至断裂。2025年6月。17家车企集体承诺——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一场声势浩大的供应链自救开始了。但三个月过去了。承诺依旧漂浮在半空。落地。远比想象艰难。
💸 纸面承诺与残酷现实
行业普遍的回款周期仍是9个月左右。部分车企虽公开表态60天内回款。但实际操作中卡点诸多。国内上市车企平均应付账款周转天数曾高达182天。是德系车企的4.5倍。部分甚至超过240天。承诺之后。仅有一汽、广汽、赛力斯等少数车企通过流程优化兑现承诺。奇瑞将供应商平均支付账期压缩至47天。但更多车企的实际账期变化不明显。
为什么这么难?
🤔 流程猫腻与支付陷阱
付款流程漫长而复杂。60天并非简单的时间点。它始于业务执行与项目验收。经历财务与采购部门的价格结算确认、合同签订与法务审核。最终才到开具发票——至此。“60天账期”才真正开始计时。部分整车企业要等零部件上车装配甚至实现销售再付款。若车企不用货。供应商就回款无门。缺乏统一验收标准。合同中的隐形条款。都在阻碍回款。
支付方式更是玄机重重。现金是理想。现实却很骨感。银行承兑汇票需等待数月。商业承兑汇票流通性低、风险高。更让供应商头疼的是各种“链”。这相当于一种只能在车企体系内流通的虚拟货币。提现规则麻烦且需手续费。有供应商坦言。主机厂招标时就会问是否接受这种支付。不同意就进不了供应链。供应链金融凭证贴现率高、兑现周期长。下游流通性差。名义上的60天。实则仍是240天的重负。
⚖️ 难解的根源:话语权失衡与经营压力
大部分零部件企业在整车企业面前缺乏话语权。普遍面临“保客户”与“要回款”的矛盾。为争取客户。不少零部件企业不仅打“价格战”。还会在获得头部车企项目定点后。进行现金返点。甚至面对整车企业每年20%的降价要求。也只能被迫承受。
车企自身也面临巨大经营压力。若严格执行60天回款。可能导致自身现金流吃紧。2025年上半年。上市车企中实现营收、净利润双增长的仅比亚迪、赛力斯两家。增收不增利是行业普遍现象。车企的回款速度与其经营情况息息相关。销量好则回款快。反之亦然。
🌐 国际对比与产业健康
国际车企在账期控制上更为严格。特斯拉2024年账期优化至60天。丰田为54.84天。福特56.94天。通用64.1天。德国车企表现更优。奔驰、宝马和大众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分别为37.91天、42.45天和41.10天。
长账期压垮中小供应商现金流。可能逼使良企让位于劣质竞品或接受不平等条款。若车企持续压价。一级供应商再将压力传导到材料端。长期会影响产品质量和安全。破坏产业链可持续发展。压账期本质是将经营压力转嫁上下游。若任其发展。产业链韧性将无从谈起。
🚀 破局之路:监督与共赢
多位受访人士提出针对性建议。希望车企优化付款流程。结算以现金或银行承兑汇票为主。减少对供应链金融工具的依赖。呼吁监管层加快建立“违约赔偿机制”。同步公开车企账期执行的动态数据。形成硬性约束。
专家建议在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中嵌入账期考核——对严格落实者提高补贴。未达标者核减补贴。监管层已着手强化监督。如工信部开通“重点车企践行账期承诺线上问题反映窗口”。并将研究制定统一的汽车行业结算支付规范。推行标准合同范本。
有观点指出。当前汽车行业“内卷”加剧的核心根源在于行业整体产能过剩。产能利用率处于相对低的水平。随着出口市场增长。预计产能利用率会逐步回归到80%的健康水平。需坚持市场调节与监管手段“双管齐下”。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通过公平竞争实现“优胜劣汰”。让低效、落后的过剩产能自然退出。
💡 黎明之前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三家车企以身示范是好事。或许第四家、第五家不久后就会出现。中国汽车产业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领域。产业内有必要精心呵护现有成果。
当第一张真正60天兑现的汇票在阳光下完成背书。中国汽车工业的“筋骨血脉”才算开始真正畅通。这不仅关乎资金。更关乎信用、品质和一个健康生态的未来。
这条路很长。但必须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