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如战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彼得·德鲁克
小米YU7的火爆,让新能源汽车市场再次陷入了一场激烈的“抢人大战”。多家车企为了争夺小米YU7的退订用户,纷纷推出了定金补偿政策,新能源市场竞争进一步白热化。
一、车企“截胡”策略:精准狙击小米软肋
小米YU7的超长交付周期,成为了车企们“截胡”的突破口。标准版53-56周、Pro版48-51周、Max版33-36周的交付时间,让不少用户望而却步。极氪、蔚来、智己等车企抓住这一痛点,纷纷推出补偿政策,吸引用户退订小米YU7。
极氪销售明确表示“任何车型均可享受补齐定金福利”,并指导用户操作退单流程;蔚来则允许用户支付YU7定金后转购蔚来车型,直接抵扣车款;智己针对LS6车型推出类似政策,小米YU7定金可全额抵扣。这些政策看似是对用户的福利,实则是车企们争夺市场份额的手段。
二、用户风险与争议点:天上不会掉馅饼
虽然车企们的补偿政策看似诱人,但用户在享受福利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风险。部分补偿政策由销售个人或区域门店发起,并非车企官方统一行动,存在执行差异。
小米官方明确表示,锁单后定金不可退(7天内未锁单可退),且订单不支持修改购车人或转让。
然而,仍有多名用户因界面误导,误操作新增订单而非改配,导致同时持有两笔锁单订单,损失5000元定金。小米客服回应称“锁单订单无法取消”,需等待后续政策调整。
此外,二手平台上涌现大量YU7订单转让,准现车(Max版)加价高达1.7万元,标准版/Pro版溢价约5000元。小米重申订单不可修改购车人,转让需通过二手车过户,存在交易风险。
三、交付能力才是核心竞争力
小米YU7上市18小时锁单量破24万台,叠加SU7未交付订单(约18万辆),总积压订单超42万台。
小米正加速产能爬坡,北京一期工厂双班倒生产,二期工厂即将投产,三期工厂已获批建,目标年产能40万辆。然而,产能的提升需要时间,交付能力仍然是小米的核心挑战。
YU7凭借设计、性能(如定制米其林轮胎、变色天窗)及科技配置(全景HUD)吸引用户,但竞品需同等水平情绪价值才可能转化其用户。
部分用户因实际体验(如后排空间小、操控不及预期)退订,转向更适合需求的车型。
四、新能源市场的未来在哪里?
车企的“定金补偿”策略是新能源市场竞争白热化的缩影,直击小米交付短板,短期内可能分流部分订单。
但对用户而言,需警惕非官方政策的落地风险及黄牛交易陷阱;对小米而言,加速产能扩张与优化服务流程(如改配操作指引)是当务之急。
未来,新能源市场的竞争焦点将从订单争夺转向交付能力与用户体验的实质提升。只有具备强大交付能力和优质用户体验的车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正如雷军所说:“我们一定会严把产品质量关,同时加快交付速度,让订车的朋友们能更早提车。”
(周愚,评论人、商评人、财经评论员、策划人、投资人,某宝前十品类操盘手、多家媒体及机构邀约评论人,发表商业评论千万字,已委托快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