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衰减致命弱点,双离合城市折寿,CVT为何逆袭?

对于每天穿梭在城市钢铁森林里的上班族来说,早晚高峰的拥堵路况恐怕是最熟悉不过的场景了。

当我们的视线被前方连成一片的红色刹车灯所占据,脚下不自觉地在油门和刹车之间来回切换时,可能很少有人会想到,在汽车我们看不见的内部,一场关乎核心部件寿命的严峻考验正在上演。

特别是对于自动挡汽车的“大脑”——变速箱来说,这种走走停停的工况,正在无情地考验着不同技术路线的优劣。

热衰减致命弱点,双离合城市折寿,CVT为何逆袭?-有驾

一个普遍的疑问也因此浮现:为什么有些标榜着运动和高效的车型,在城市里开起来反而感觉顿挫、不顺心,而一些看似平平无奇的家用车,却能在拥堵中如鱼得水?

这背后,其实是双离合变速箱(DCT)与无级变速箱(CVT)在中国特殊路况下的一场无声较量。

我们先来看看一度被视作高技术代表的双离合变速箱。

从原理上讲,它的设计初衷非常先进,可以看作是两套手动变速箱的结合体,一套负责奇数挡位,另一套负责偶数挡位。

当车辆在2挡行驶时,负责3挡的齿轮已经提前准备就绪,因此换挡过程极快,动力中断时间非常短,传动效率也很高。

在路况良好的高速公路或赛道上,双离合变速箱确实能带来酣畅淋漓的驾驶感受,这也是它最初被贴上“运动”、“性能”标签的原因。

然而,当这位“运动健将”进入到城市拥堵的“泥潭”时,它的优势就变成了劣势。

问题的核心在于“热量”。

双离合变速箱分为干式和湿式两种,其中干式双离合的问题在拥堵路况下尤为突出。

热衰减致命弱点,双离合城市折寿,CVT为何逆袭?-有驾

它的离合器片是在空气中直接接触摩擦来传递动力的。

在车辆频繁低速蠕动、走走停停的过程中,变速箱电脑会控制离合器处于一种“半联动”状态,就好像手动挡车新手司机控制不好离合器踏板一样,离合器片在不断地接合与分离之间进行高频次的滑动摩擦。

这个过程会产生巨大的热量,在极端情况下,离合器模块的温度可以轻易超过300摄氏度。

高温是所有精密机械的头号杀手,它会导致离合器片磨损加剧、性能衰退,甚至烧毁。

早年间大众集团的DQ200干式双离合变速箱在国内市场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如低速顿挫、异响、仪表盘报警甚至动力中断,根源就在于此。

尽管后来的工程师通过改进摩擦片材料、优化控制软件逻辑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问题,但其物理结构决定了它在面对中国式拥堵时,依然存在先天性的“水土不服”。

有分析指出,在拥堵市区,车辆每行驶一公里,换挡次数可能多达9次,这会急剧消耗其设计寿命,说其在城市路况下的寿命可能缩短30%,虽然是概括性说法,但也形象地反映了它的困境。

那么,用油液散热的湿式双离合是不是就完美了呢?

的确,湿式双离合的离合器片浸泡在专门的变速箱油中,散热性能要好得多,能够承受更大的扭矩,可靠性也更高。

热衰减致命弱点,双离合城市折寿,CVT为何逆袭?-有驾

但这同样带来了新的代价。

首先是成本,湿式双离合结构更复杂,制造成本和采购成本都更高,这部分成本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体现在车价上。

其次是维护成本,一旦出现故障,湿式双离合的维修费用相当可观,更换一次离合器总成的费用动辄近万元,对普通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此外,它在低温环境下也可能出现问题,比如在寒冷的北方冬季,粘稠的变速箱油可能导致冷启动时换挡不顺畅,因此需要车主更勤快地更换价格不菲的专用油液,里外里算下来,当初可能为了燃油经济性选择双离合,最后省下的油钱很可能都花在了保养和维修上。

与双离合在城市中挣扎的境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无级变速箱(CVT)的从容不迫。

CVT的结构与传统变速箱完全不同,它没有固定的齿轮组,核心部件是两个可变直径的锥轮和一条钢带。

它的变速过程,是通过改变两个锥轮的直径,从而让钢带在上面平滑地移动,实现传动比的连续、无级变化。

这种结构从根本上杜绝了“换挡”这个动作,因此也就不会有换挡顿挫,动力输出如丝绸般顺滑,这是它最显著的优点。

更重要的是,这种“以柔克刚”的工作方式,让CVT天生就不怕堵车。

热衰减致命弱点,双离合城市折寿,CVT为何逆袭?-有驾

在车辆需要低速跟车时,双离合的离合器正在痛苦地摩擦发热,而CVT的钢带只是在锥轮上安静、平稳地改变着位置,没有剧烈的硬性摩擦,热量积累非常小。

可以说,越是拥堵的路况,CVT平顺、安逸的优势就越能体现出来。

当双离合车主还在纠结等红灯时是该挂N挡还是D挡踩刹车时,CVT车主则可以心无旁骛地全程使用D挡,享受着简单省心的驾驶过程。

除了平顺,燃油经济性是CVT的另一大杀手锏。

双离合虽然理论传动效率高,但在城市频繁加减速的过程中,发动机转速上下波动,很难一直保持在最高效的转速区间工作。

而CVT凭借其无级变速的特性,可以始终将发动机转速精确地控制在最经济的区间。

比如同样是时速60公里巡航,双离合可能在某个固定挡位,转速是1500转,而CVT则可以提供一个理论上的“无限挡位”,将转速稳定在更低的1200转。

根据大量实际测试,在城市综合路况下,同排量的CVT车型通常比双离合车型的百公里油耗低0.5升到1升。

对于一个普通上班族来说,日积月累,一年下来节省的燃油费用是相当可观的。

热衰减致命弱点,双离合城市折寿,CVT为何逆袭?-有驾

当然,CVT也并非完美无缺。

很多人,特别是追求驾驶乐趣的司机会抱怨它在急加速时响应不够直接,有种“只闻发动机吼,不见车速涨”的感觉,这主要是因为钢带与锥轮之间传递大扭矩时存在物理极限。

然而,这个缺点需要放在具体的应用场景里看。

对于市场上占绝大多数的1.5升、2.0升排量的家用轿车和SUV来说,它们的发动机扭矩并不算极端,完全在现代CVT技术的可承受范围之内。

以日产、丰田、本田为代表的日系品牌,以及近年来在CVT技术上取得长足进步的奇瑞等中国品牌,经过数十年的技术积累和市场验证,其产品的耐用性和可靠性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

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日产轩逸、丰田卡罗拉等车型,它们庞大的保有量本身就是CVT技术适应中国市场需求的最好证明。

总而言之,汽车技术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适不适合。

中国的城市交通环境,以其高密度、长时间的拥堵为特点,为各种变速箱技术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甚至可以说是严苛的筛选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双离合变速箱源自赛道的性能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被抑制,而其对热量敏感的弱点却被无限放大。

相比之下,CVT变速箱虽然在极限性能上有所妥协,但它所提供的极致平顺性、出色的燃油经济性和在拥堵工况下的高可靠性,恰好完美契合了中国绝大多数家庭用户的核心诉求。

毕竟对于每天奔波在通勤路上的人们来说,一个省心、省钱、开着舒服的伙伴,远比一个偶尔能带来刺激但多数时间让人心烦的“性能怪兽”要来得更加实际和重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