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数字,确实有点炸。某国产电动车的风阻系数,实测0.28。看着这0.28,可能很多人没什么概念,但对比一下就不太对劲了。同款车型官方宣传是0.21,这直接高了30%以上。再翻翻历史,0.28是什么水平呢?差不多20年前的帕萨特B5燃油车,就是这个风阻。用个不太精准但接地气的比喻——这就像一个号称能跑200米/秒的高铁,真跑起来发现也就地铁速度。这事被放大,连国外都盯上了,甚至惊动了马斯克。一下子,舆论炸锅了。
很多人第一反应肯定是:是不是厂家在“造假”?宣传的风阻系数,不是测出来的嘛,怎么会差这么多?但话别说得太早,也别急着下结论。这个事我们得往下拆,看看这背后到底怎么回事。
风阻这个概念,先简单聊两句。它的全称是风阻系数,英文叫Cd值。数值越低,车子越省电、越节能。电动车特别看重风阻,因为它直接关系到续航表现。对传统燃油车来说,风阻低一点可能就是省点油,但对电动车,省电续航关系到消费者的实际体验,甚至是生死存亡。所以,几乎每家新造车公司都在宣传自己风阻有多低,恨不得告诉消费者:“你买我的车,开回家能省半个月电费。”
但问题是,宣传的风阻数值和实际测出来的,并不是一个东西。厂家宣传的Cd值,通常是风洞实验室里测的。实验室条件很理想,没风、没雨、没压力,车身光滑得像搓了润肤霜。但路上开呢?有泥巴,有乱流,有车顶行李架,甚至车内多坐一个人都会影响气流。实测和实验室数据的差距,不是国产品牌一家独有的,全球都这样。差多少呢?一般来说,差10%-15%是正常的,30%多确实有点夸张,但也不至于直接扣“造假”的帽子。
那为什么差这么多?一个核心原因是设计和测试标准没统一。实验室数据可以测出0.21,说明车身设计本身没大问题,说明书没“骗”你。但这套风阻测试,可能用了厂家定制的“有利条件”,比如车胎选了低阻力的、车底盘流线特别优化、测试时不装后视镜(装了摄像头),甚至后面拖着一个模拟尾流的装置。换句话说,厂家是把车放在“最完美”的情况下测的,目的不是骗你,而是为了告诉你:“理论上,我能做到这个水平。”
但消费者看数字,直觉是:既然官方说0.21,那就是我开出去也0.21。厂家呢,没解释清楚,甚至有点默认这种误读。于是问题就来了:宣传的是“理论值”,用的是“实验室完美条件”,但实测用“路上真实环境”,两个场景根本不一样。所以,才会出现这种巨大的认知落差。
这事也不是国产车独有的。看看特斯拉,被称为“风阻优化大师”,Model S官方宣传风阻系数0.208。确实很牛,但如果你把车开到路上,路测能到0.23就算万幸了。同理,还有奔驰EQS、宝马i7,甚至保时捷Taycan,实验室数据都很漂亮,但路测?没一个完全达标。差别就在于,国外车企可能更擅长“讲故事”,他们会在营销上提前告诉你:“这是实验室测的,不代表所有使用环境。”但消费者真的在意这个细节吗?很多时候,也没太多人深究。
那回头看国产车这个“风阻门”,问题到底在哪?核心不是数据差异本身,而是信息透明。国产车企在宣传上,喜欢直接告诉你最低值,但忽略了消费者关心的“实际使用场景会如何”。这就导致了失信问题。尤其是国内新能源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的信任还没完全建立起来,这种事一出,舆论压力可想而知。
再说回来,这种看似“吓人”的风阻数据,真会影响车企吗?其实未必。先看看销量,国内新能源车市场还在疯长。今年前几个月,几乎所有主流国产车品牌的销量都同比增长了两位数。风阻数据被曝光后,这家车企的销量似乎也没受到太大影响。再看财务,新能源车企目前还处于“重投入”阶段,研发费用普遍高,账面毛利低甚至亏损,风阻系数这种“形象问题”短期内并不会让公司垮掉。外资品牌、新势力,谁不是这样过来的?
一个更有趣的问题是,这家公司是不是“乱花钱”了。风阻系数做得这么离谱,是设计没做好,还是研发投入不够?其实不然。国内很多新能源品牌,包括这家,都在风阻优化上砸了不少钱,只不过,风阻优化本身是一个“边际递减”的过程。什么意思?就是你优化从0.30到0.25,成本可能是几百万元,但从0.25到0.21,可能需要几千万甚至上亿。国产品牌很多时候更倾向于“够用就好”,把钱花到续航、智能化这些消费者更在意的地方。所以,这么看,风阻系数没达到宣传值,不是因为它没钱,而是因为它在赌“消费者更看重什么”。
最后我们回到一个核心问题:这事本质上是行业的普遍现象,还是个别厂商的问题?拆开看,风阻系数这种事,的确是新能源车行业的“老问题”了。是个新势力,就得宣传风洞、Cd值,吊打传统燃油车。但要说国产车是不是故意“吹牛”,还真不好下结论。它可能是没解释清楚,也可能是高估了消费者对技术参数的容忍度。毕竟,用户开车上路,谁会拿一个风阻系数去较真?
所以,这事看着吓人,但真拆开,其实没那么危险。关键是,国产车企得学会怎么“讲清楚”自己的技术。数字漂亮没用,得让消费者相信:哪怕路测只是0.28,我的产品体验还是能打。最终,风阻系数只是个开始,新能源车企想赢得市场,得靠更扎实的技术,更透明的沟通。风阻这事,聊到最后,还是得落到一句话上:别只看表面的数字,盯着它接下来要走哪一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