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敢打保票,去年这个时间,微型车市场还能算点儿稳。但到趋势像个急行军的闹钟,品牌日新月异,竞争也变得更狡猾。
开车走在南二环,我边调节后视镜,突然听到旁边那个刚买新车的朋友说,听说五菱要搞点新花样,但别跟我说这次又是商用车的套路。当时我心里有点笑,但也不能否认,五菱一向有会走偏门的传统。然后这消息一出,今天新闻报道,柳州五菱要进军乘用车市场,还推出了埃尚品牌。
我第一次看到埃尚这个名字,心想,命名还挺用心的,跟五菱、菱势的传统感觉差距挺大。品牌logo由五菱的英文字母W拼出一个菱形,细节还挺讲究,但这几个字母哪能说服我它能代表年轻时尚?这点我个人直觉得还不够醒目,比如说酷派那种名,或者酷炫的字袋子更容易记。
我挤出点时间翻了下相册(这段先按下不表),看到去年开车去展会,回来路上遇到一个年轻销售,他说:今天新推出的微型车,市场反应还行,价格都在3万到5万之间。这个价格段,估算百公里续航成本在0.5元左右(体感/估算)——算下来,电池用料真是不算好的,赚的也不多。是不是这样,很多微型车都挤在这个价位,重要的还是用得顺不顺的问题。
其实我心里略有疑问:埃尚这个品牌,怎么跟菱势那么明显区分?反正我觉得,品牌在这个细分市场,最关键的还是体验。比如说,微型车会碰到的最大问题,一个是乘坐空间,另一个是实用性。这次埃尚A100C,很明显定位为微型纯电,是为了突破续航焦虑,但我依然觉得,开这车的多半就是上下班的通勤族,他们最关心的是什么?充电便捷,以及车的稳定性。
你觉得,微型车的市场会不会很快被智能交互取代?我观摩过一些样车,发现只要稍微再智能点,基本可以破解消费者的备选方案。毕竟,那个价格还能有多大微调空间?大概4万块左右,能在充电桩和续航性能上做些文章,就已经足够吸引年轻人了。
说到技术,我其实对电池配置有点疑问:这个价位的车,带个铁粉就算不错了吧?但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有可能是误差,但估算这车续航至少能到200公里(估算/不带太多测试数据),这个数字,开车上下班,极限算下来,路途在25公里左右(这段先按下不表),还能跑七八天。成本也低许多,这就是为什么微型车的微型在电池配置上,变成了精明的一个体现。
我突然觉得,生产这个车的厂商,设计时可能就没有放太多创新,而是割肉求生的套路。上一轮消费升级没捕获到,现在只能用价格切入,怎么工艺也得简单点,技术改良的空间不大。尤其是研发团队,像那种只要能赶出来就行的状态,和我认识的一些土豪大厂,简直天壤之别。
你还记得不?当初那家老牌微车厂,研发团队每天都在追求稳定性中的创新,花的钱多,时间也长。而这次埃尚一出来,不曾多花心思,也没说要行走在技术前沿。我想,哈,可能就是走量才是唯一目标——先把市场铺开,剩下的,再说。
这让我反问:一个车企愿意在微型车上投入多大精力?他们能把这车变成会玩的微型生活场景,不太可能。实际上,谁会真正把这车放在心上?上班族吧,或者是学生。你怎么看?他们会愿意为有趣的车子掏钱,还是根本就不关心成不成问题?
我也不想用商用车思路去套这事,毕竟我心里告诉自己,轻快点、方便点,就像骑个电动车出来一样简单。但话说回来,供应链一环太关键。你不能光靠想象,得讲究好用,模型再爱,也得实打实能用得顺手。
我记得去年,看到一个朋友买微型车,他说:就是代步,够用就行。我当时心想,这车要是能充电快点,续航再长点,价格再低点,估算在4万元左右(体感/样本少),还能吸引不少人。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没细想过的猜测:或许这次埃尚的目标,不是打全能王,而是专门抢占一个细分市场——完全满足城市短途需求,没有追求豪华或多功能。这算不算一种精细化策略?我也不是特别确定。
现实中的供应链博弈,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买卖。比如说,电池供应商会不会用价格战,压低成本,牺牲一部分品质?我猜,可能会的,但短期看,谁敢赌质量,在价格战中输得很惨。
有个销售碰我说:年轻人其实最看重车的颜值和智能感。我觉得,合适的智能交互+年轻化外观,差不多可以弥补空间的不足。毕竟,现在很多微型车,除了计价,其实还是看颜值和酷的。
最后我想知道:这场微型车的青春战役,会不会真能带来一阵变化?还是又一个短暂的流行风?它身上的每个小细节——比如那突出的前脸,或者快充的接口——都在告诉我,车厂都在试图抓住年轻用户。
说到这里,突然有点好奇,未来会怎么走。微型电动车的那些细节设计,会不会成为核心竞争力?或者,只能靠价格牵着走,变成廉价快消品?真让人琢磨不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