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华中大型SUV销量冰火两重天

奥迪Q7三月终端销量1384辆,前三个月总销量3228辆。沃尔沃XC90三月终端销量1245辆,前三个月总销量3151辆。乍一看,这些数字还挺正常——毕竟是豪华中大型SUV,虽然不是“走量”的主力,单月卖千辆、季度三千多也还说得过去。但稍微一琢磨,你会发现一个很微妙的地方:这些车的价格已经“打到骨折”了。不到50万,就能把奥迪Q7、沃尔沃XC90开回家。这就不太对劲了。豪华车市场,特别是德系和北欧系,什么时候成了靠价格战抢市场的竞争场?

再看更夸张的例子。保时捷卡宴,曾经市场上风光无限的豪华SUV,现在三月终端销量只有1154辆,前三个月总销量3391辆。终端价格也在下探。路虎揽胜运动,三月销量更惨,只有652辆。凯迪拉克XT6更不用说,三月销量直接掉到332辆。你翻翻它们的售价,几乎没有哪个还能维持“坚挺”的高端气场。这也太反常了吧?消费者固然是高兴的,五六十万买到一辆曾经售价七八十万甚至百万级的豪车。但对品牌来说,这么卖车真的划算吗?赔钱赚吆喝?豪华车市场真的“卷”到这种地步了吗?

豪华中大型SUV销量冰火两重天-有驾

先别急着下结论,咱们拆开来看。销量、营收、毛利,按顺序捋一捋。销量大家都看到了,确实不算乐观。即便是标杆型产品,比如国产宝马X5,三月销量5844辆,已经是“顶尖”的了,但相比巅峰时期也有下降。而其他品牌的情况,就更不乐观了。从月销量看,这些豪华中大型SUV的竞争力正在削弱。营收方面,降价意味着单车利润被压缩——尤其是像奥迪Q7、沃尔沃XC90这种已经大幅降价到“中端价格区间”的车型,过去靠高溢价的毛利,现在几乎没了。

豪华中大型SUV销量冰火两重天-有驾

毛利率的下降,是必然的。你便宜卖车,成本压不下来,毛利率能高到哪去?但问题是,这种低毛利,真的是亏损吗?其实不一定。豪华车的成本结构和中低端车型不同,它们的品牌溢价本身就是毛利的重要来源。降价确实会削弱毛利,但只要销量维持一定规模,现金流还是能跑得起来。再一个,很多豪华品牌的成本结构里,研发费用占比很高——尤其是像奔驰、宝马这样的豪华车企,它们在新能源领域、智能驾驶上的研发投入,是惊人的。这些研发费用,短期内会拖低毛利率,但长期来看,是战略性投入。

豪华中大型SUV销量冰火两重天-有驾

这时候就得看行业结构了。传统豪华品牌、新势力、外资品牌,谁都不轻松。传统车企降价抢市,是为了稳住份额;新势力虽然产品定价不低,但研发投入巨大,毛利率反而更低;外资品牌,特别是一些二线豪华品牌,比如凯迪拉克和英菲尼迪,市场表现更是惨淡,不降价根本卖不动。相比之下,像奥迪、沃尔沃这些品牌,虽然价格下探,但至少还能维持千辆级别的月销量,现金流还算健康。

豪华中大型SUV销量冰火两重天-有驾

那到底是乱花钱还是抓机会?我倾向于后者。豪华车市场,尤其是中大型SUV细分市场,目前正处于一个转型期。从燃油车到新能源,从传统动力到智能化,这些变化对产品定位、成本结构、销售模式都提出了新要求。降价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也是消费者行为变化的反馈。车企降价抢市,短期内看似“赔钱赚吆喝”,但长期来看,这是战略性调整。它们需要通过价格下探,重新定位品牌形象,扩大用户基础,为未来的产品升级和市场转型铺路。

豪华中大型SUV销量冰火两重天-有驾

最后收个尾。乍一看,豪华车市场真的很吓人——价格降、销量降、毛利降,怎么看都像是“全面下滑”。但拆开来看,这些动作其实都有章法。车企的降价,是对市场环境变化的主动调整。作为消费者,我们看到的,是价格变得更亲民;作为行业观察者,我们看到的,是车企在用“短期低毛利”换“长期市场空间”。所以别光看表面的数字,更要关注它们的下一步动作。是沉沦,还是转型,最终会有答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