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二十年变化,慕尼黑车展亮相,技术转型出海挑战

每次看到中国汽车在慕尼黑车展上如此高调出现,我心里都会冒出一个问题:你说,这世界变得太快,是不是快到让我们自己都没法和自己相认了?从吉利在2005年法兰克福车展破冰,到今年中国车企和供应商一百多家扎堆亮相慕尼黑,二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变化是肉眼可见的——从谁都不看,到谁都得瞪大眼看,中国汽车这步棋,走得太出乎意料。

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这场“出海”热潮,是不是有点像二十年前我们还在琢磨“Made in China”怎么才能在老外面前不被说cheap?那时中国车企就是陪跑的,想尽办法学人家技术、琢磨人家设计;如今再看,比亚迪、小鹏、零跑、奇瑞、长安、广汽……都在慕尼黑大舞台上各显神通,不光是电动车、智能驾驶,还有AI、机器人、飞行汽车,感觉你不玩点黑科技都不好意思去欧洲溜达。

有没有人问过,为什么我们能在这二十年内,把“追赶”变成了“比拼”,甚至变成了“引领”?难道只是我们会造便宜车,或者会比别人更拼吗?其实根子就在于,中国车企不光是技术迭代快,胆子大、肯下本,市场环境又卷到极限。试问,哪个国家能把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一口气折腾到这个程度?

这二十年,从去德国看人家出新车,到现在德国人看咱的新技术,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首先是“心态变了”。早年国内车企出国参展,说白了就是去沾沾边、露个脸,赚个报道,回头吹一波“国际范”;现在你看小鹏、比亚迪这种头部车企,硬刚欧洲市场销量,还直接和大众、奔驰集团牵手。前几年谁搞得到国际租赁大单?现在比亚迪一年就能和SIXT签十万个订单,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中国汽车品牌,已经不是去学习了,而是去“掐架”、“分蛋糕”。

这事儿值得大家好好想想——凭啥以前我们是学生,现在敢做老师了?市场逼的呗。国内市场卷得没边了,技术创新得不到喘息,不出国找机会就等死。与此同时,欧洲传统车企长时间吃老本,好像改变速度慢了,给中国品牌留出了突破口。

其次,“技术真上去了”。别的不说,新能源领域中国现在真的是全球第一梯队,比如电池、电驱、电控搞到了老外眼神呆滞的程度,宁德时代、中创新航已经不止给中国品牌配套,全球巨头也得上门求配方。你说以前我们在慕尼黑车展展的是什么?都是面子工程,现在是把真家伙往外甩——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大模型、飞行汽车……老外媒体翻译都得跟上,这感觉多爽?

当然了,竞争没有停。欧洲人不是吃素的,每年都在秀新技术、搞新出行方案,宝马、奔驰、大众、奥迪一水新电动车。这场游戏本质上,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技术竞赛,但也有“抱团取暖”的成分。你看看小鹏和大众,零跑和Stellantis,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都心知肚明:你要想活得久,既要拼,也得合作。

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以前中国车企参展后回家,总说“我们学习了很多”;现在开始讲,“我们正在布局全球,在德国、在法国、在欧洲要建工厂,要研发,要拿订单。”这变了,是不是所有中国制造的故事都要走这一步?

也不是。中国车企出海这路没那么平顺。你登陆欧洲,面对的不是市场,而是一堆措施和认知上的门槛。欧盟认证慢,不懂本地需求,软件和硬件都得重新改一遍。再加上海外同行、舆论、消费者都会有预设立场,谁也不想轻易给你机会。谁说中国车出国就是赚大钱?人家不是吃瓜群众,而是竞争对手。能不能做成,不是靠吹牛,是靠产品和服务硬碰硬。

可是反过来说,如果你能在欧洲站稳了脚跟,那就完成从“陪跑”到“领跑”的质变。广汽、比亚迪已经证明了,无人驾驶飞行汽车都能拿出来,在老牌强国车展上展示,谁还说中国只能拼低价?

中国汽车二十年变化,慕尼黑车展亮相,技术转型出海挑战-有驾

这中间最牛的,还不是单个品牌,而是整个生态。不仅整车企业在发力,电池、智能、辅助驾驶的供应商也一步步往外走。宁德时代和宝马、奔驰都能坐一起谈循环经济,Momenta的辅助驾驶已经装到欧洲车上了,地平线、卓驭科技都在欧洲建分公司,这是“全产业链出海”,而不是简单地出口一辆车那么肤浅。

咱们再换个角度想,如果你是中国车企高管,你会怎么想?是“我能卖多少车”,还是“我能在这里扎根”?比亚迪、零跑、小鹏的高管都一再强调,不是做贸易,而是做品牌、建服务点、长期主义。这种思路比短线赚钱气魄大得多。因为只有在海外“生根”,你才能真的做强,不然随时被淘汰。

中国汽车二十年变化,慕尼黑车展亮相,技术转型出海挑战-有驾
中国汽车二十年变化,慕尼黑车展亮相,技术转型出海挑战-有驾

当然,国际市场就像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大家都知道,中国汽车、尤其是新能源出海,不是靠一口气冲进去就完事了,得慢慢积累,边调整边成长。你看朱江明说,产品要认证、本地化,不断收集用户习惯,还要在软件硬件上做适应;不是今年卖三万台就算成功,得看十年之后的影响力和品牌。只有“长期主义”才能穿越周期。

我也想问一句,为什么中国车企一定要国际化?是不是国内市场做不下去了?其实不是。全球化是自然流转,是技术、成本、品牌综合比拼之后的必然结果。自己家里再卷也有上限,只有出去和全球玩家PK,才能确定你是不是有两把刷子。

中国汽车二十年变化,慕尼黑车展亮相,技术转型出海挑战-有驾

再看这次慕尼黑车展,不仅整车、供应商在铺路,以往欧美品牌也向新技术靠拢。宝马新平台智能体验、奔驰纯电GLC、奥迪C概念大众ID.CROSS,大家都往新能源和智能驱动努力。你想世界的方向都已经变化了,谁还在原地画圈,谁就注定被颠覆。以前中国汽车靠海外卖低价小货车,今天是卖高端电动车,甚至直接参与全球行业标准制定。

其实这场“出海赛跑”没完没了,现在拼的是新技术、是创新能力、是能不能活下来。欧洲市场不会因为你是“中国新势力”就给你绿灯,英国飞书上的用户也不会因为你好听的名字就掏钱。只有真正做出好产品,才能赢得海外用户的心,否则依然只能吃点洼地市场的剩饭。

但话又说回来,正是因为这么难,才显得每一次进步都特别有价值。比亚迪在德国三年前月销量不到100辆,现在能一口气签下一家欧美大公司六年十万台订单;零跑、小鹏这些新势力能一边做本地化研发,一边和国际品牌打配合;智能供应商一边和欧洲车企谈合作,一边悄悄拿下市场。中国汽车整个体系在动,不是靠情怀、不是靠冲动,是靠试错、靠耐心、靠不断地把失败变成成长。

这不光是汽车行业的故事,也是中国制造业所有领域的缩影。每一次走出去,都是在问自己:你能不能真的成为“全球品牌”?你能不能在别人的市场上立足?你能不能和对手并肩、还能彼此合作?你能不能以创新换客户,以长期换口碑?

如果你不好好思考,答案永远都是“看情况”。但如果你有勇气坚持做下去,不管风再大、门槛再高、舆论再乱,你始终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慕尼黑和中国汽车的故事,既是二十年一个缩影,也许更是下一个五十年全新的起点。

你问我怎么看待中国汽车二十年“从零到一百”的进化,不就是一场市场逼出来的技术变革、一套出海路上的品牌成长吗?大风大浪中,只有想明白了、做踏实了、忍得住了,才能熬成最后的赢家。谁也不敢说中国汽车将来一定就是世界的中心,但至少这个故事才刚刚写到第三章,最精彩的还在后头。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