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大家走在路上可能会有这么一个感觉,路上的新车越来越多了,尤其是那些挂着绿牌的新能源车,像小米、理想这些新牌子,还有一汽-大众、奔驰这些老牌子推出的新款,真是让人眼花缭乱。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些车不就是北京、天津哪个大工厂里生产出来的嘛。
这么说其实只对了一部分。
现在,要造好一辆车,尤其是一辆技术先进的智能新能源车,已经不是一个城市、一个工厂能单独完成的事儿了。
这背后,其实是咱们国家一个大战略的体现,那就是京津冀协同发展。
简单来说,就是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正联起手来,像搭积木一样,共同造一辆车。
这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它每天都在我们身边真实地发生着。
咱们先从一个给汽车装“大脑”的公司说起。
在北京,有一家叫经纬恒润的高科技公司,它干的活儿非常关键,就是研发汽车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
说白了,就是让汽车变得更聪明,能自动泊车、保持车道、预警危险的那些核心技术。
这家公司的研发总部在北京,因为北京高校多、人才多,是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
但是,光有好的设计图纸还不行,得把这些高精尖的电子产品大规模地生产出来。
北京地方有限,成本也高,怎么办呢?
目光自然就投向了邻居天津。
天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有港口,还有大量的土地和成熟的配套设施,非常适合搞大规模的先进制造业。
就这样,一场“双城记”开始了。
经纬恒润公司的一位员工贾钢,就亲身经历了这个过程。
他十年前刚毕业就加入了公司,一直在北京搞研发。
后来随着公司业务的拓展,公司先是在天津的西青区租厂房进行生产,后来业务越做越大,干脆就在这里建了自己的生产基地。
最近,他们又投资了10个亿,建了第二个更大的生产基地,总面积超过11万平方米,产能直接翻了一倍。
不仅如此,他们还在天津南站附近建了新的研发中心,把一部分研发力量也搬了过来。
贾钢也跟着公司的脚步来到了天津工作,现在,他们团队里不仅有从北京过来的同事,还有很多是天津本地大学的毕业生和从全国各地来的人才,不少人已经在天津安家落户,彻底融入了这座城市。
这种“北京研发、天津制造”的模式效果怎么样呢?
数据最有说服力。
今年一季度,公司的营业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了将近一半,达到了13亿多元。
更厉害的是,在汽车一个叫“物理区域控制器”的关键部件上,他们的市场份额已经做到了全国第一。
咱们在路上看到的像岚图、吉利、红旗等好几款热门国产SUV,它们聪明的“眼睛”,也就是那个智能前视摄像头,很多都是在经纬恒润的天津工厂里生产出来的。
如果说经纬恒润的故事是高科技产业在京津冀找到了最佳分工模式,那么对于那些传统汽车零部件企业来说,这场变革更像是一次转型升级的生死考验。
在天津武清区,有一家叫傲锐汽车部件的公司,他们过去几十年的主要业务,是给北京的奔驰工厂生产汽车地毯、顶棚这些内饰件,生意一直很稳定。
但是,公司负责人于四垒心里很清楚,时代变了,新能源汽车才是未来。
当他看到小米、理想这些造车新势力在北京迅速崛起时,立刻就意识到了巨大的机会。
凭借着武清地处京津之间的绝佳地理位置,他们主动出击,很快就和小米汽车、理想汽车签下了合作协议。
就拿小米汽车来说,一年需要80万套内饰件,其中就有超过20万套是由他们天津工厂来生产供应的。
更有意思的是,这家天津工厂里的员工,有一半来自河北,还有四分之一来自北京,真正实现了“京津冀一家人,共造一辆车”。
这种协同的效率有多高?
另一家在天津的汽车空调供应商法雷奥公司的负责人刘同明打了个很形象的比方,他说:“我们工厂离北京大兴也就40公里左右,货车一天能跑好几个来回,基本上是一周六天、24小时不停地发货。我们生产的空调系统,送到北京的整车厂时,可以说还冒着热气呢!”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供货关系了,而是一条高速运转、无缝衔接的产业链条,把北京的整车厂和天津、河北的零部件厂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
当电动汽车的发展如火如荼的时候,京津冀的目光已经看得更远了,投向了被认为是终极清洁能源的氢能。
在天津的津南区,有一位叫董俊岭的卡车司机,他有20年的驾龄,现在开的是一辆氢能源重卡。
他对自己这辆新座驾特别自豪,因为这车行驶起来完全没有尾气,排出的是水,是真正的零污染。
这辆车的背后,是天津一家叫荣程新能集团的企业。
他们做的可不只是开车,而是要打造一个完整的氢能产业生态,从制氢、储氢、运氢、建加氢站,再到氢能汽车的应用和研发,形成一个闭环。
他们和吉利公司合作研发的大功率氢燃料电池重卡,已经实现了大批量上路运营。
截至今年8月份,这家公司已经投运了860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建了12座加氢站,这些车已经累计行驶了4600多万公里,运送了超过5000万吨的货物,减少的碳排放量高达4.3万吨。
这些绿色的钢铁巨兽,正奔行在京津冀以及更广阔的北方大地上,为我们国家的货运物流探索一条绿色的新路。
所以你看,从智能化的“大脑”,到电动化的“心脏”,再到氢能化的“未来”,京津冀三地共造一辆车,已经形成了一幅宏伟的产业图景。
根据北京大学发布的一份报告,2024年,京津冀地区一共生产了285万辆汽车,其中新能源汽车的产量更是猛增了154%,达到了67.6万辆。
整个汽车产业的产值已经超过了8400亿元,成为了这个区域当之无愧的“第一支柱产业”。
这背后,是北京的研发创新能力、天津的先进制造实力和河北的产业配套能力完美结合的结果。
每一个在生产线上忙碌的工人,每一个在实验室里攻关的工程师,每一个在路上奔驰的司机,他们都是这个伟大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是这场深刻变革的亲历者和贡献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