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福克斯新闻主播沃特斯说了句让人毛骨悚然的话。
同一天,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东方经济论坛现场,中俄代表围坐开会,议题很直接:能源合作、口岸提速、经由蒙古的过境安排。
沃特斯在节目里提到,“可能有人会像炸北溪那样对这条管道动手”。他说的管道,就是刚刚由中俄企业签署推进备忘录的“西伯利亚力量-2”。目标年输量大约500亿立方米,合同按长期设计。就这句话的分量,不像是在做新闻点评,更像是在放狠话。
先把北溪的事摆清楚。2022年9月26日,波罗的海海底管道发生多处爆炸,瑞典检方确认是蓄意破坏,现场检出军用炸药成分。美国记者赫什后来发文指向美国参与,但相关政府否认。直到现在,欧洲多国调查没有公布最终元凶。这些都是公开信息。所以,当有人在电视上把“再来一次”挂在嘴边,听者当然会紧张。
接着看海参崴的动静。当天中方代表出席论坛并与俄方会谈,谈了两件务实事:一是敦促蒙古境内段尽快完成审批和施工准备;二是把满洲里、绥芬河、黑河等口岸的货运能力再扩一档,能24小时的尽量24小时,能增班次的就增班次。这些安排,都是为管道落地和后续贸易配套打前站。
为什么美国人这回急?因为这个协议一推进,全球气源分配就要挪地方。北溪被炸后,欧洲大幅增加从美国买液化天然气,2022年气价一度飙到历史高位,美国出口商赚了大钱。本来以为还能多吃几年红利。结果中国和俄罗斯把一条大管道往前推,长期、稳定、按公式定价,现货LNG的溢价空间就被压下去。伯恩斯坦等机构已经提醒,若年输量按计划兑现,对新一批美国LNG项目的融资是坏消息。
再说深一层的掰手腕。过去西方抓住两头:俄罗斯的油气很看重向欧洲卖的钱,中国的能源很看重海上通道的安全。西伯利亚力量-2经蒙古南下,一头把俄罗斯的出口重心改向东方,一头给中国多了一条陆上大动脉。同样的气,不用走海峡,也不怕航线出事。这就是一些西方声音鼓动“必须阻断”的原因所在。
安全怎么做?中俄这次显然考虑得更细。线路勘测、阀室布局、光纤振动监测、无人机巡检,这些都是业内常规手段,能第一时间发现异常。与此同步,口岸24小时通关、铁路增班、桥梁疏运,也是在给应急和维护留余地。另外,蒙古方面多次估算,过境费每年大约10亿美元,这对它的财政是实打实的收入,所以它有动力把许可、征地、施工都往前推。
普通人关心的是钱包和冬天。管道气一般比从远洋运来的现货LNG更便宜、更稳,因为运输和液化成本低,价格也更可预期。对国家账本来说,长期合同能锁住部分基准价,电力和供热企业少挨价差暴击,对居民和工商业的传导压力也更小。结果就是,气够、价稳,心里不慌。
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特朗普上个月在采访里又提“要拆散中俄”。眼下他看着俄方在东方加码、中国在口岸加速,嘴上是强硬话,落到台面上就是媒体敲打、项目游说、制裁威胁这些老招。与此同时,中俄把能落地的工作一件件往前推,节奏并没有慢下来。
事实和态度都摆在这儿:一边是用威胁吓退对手的路数,另一边是把合同、通关、施工、安保这些环节一点点扫清。谁更能改变供需格局,时间会给出答案。
夜里两点,满洲里口岸灯光通明,冷风里卡车排着队,边检把货单一扫,放行灯亮起;另一端,蒙古草原的测量桩沿线延展开去,工程车慢慢驶过。下一个月,合同细节、施工许可证、口岸提速能否都按表推进,美国会不会再抛出新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