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车本来是件开心事,但提到4S店,不少车主立刻血压飙升。有人说,4S店的服务像极了谈恋爱——买车前把你捧上天,买完车后立刻变脸。最近几年,光是网上吐槽4S店的帖子就能绕地球三圈,连天津、海南这种大城市都有4S店接连倒闭。可奇怪的是,评论区里几乎没人同情,反而一片叫好:“早该倒了!”“坑人坑惯了,活该!”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我采访了十几位车主,发现他们憋了一肚子话要说。有车主甚至直言:“4S店干的那些事,随便拎出四条都能戳得人心窝子疼。”
第一条:小病大修,专坑不懂行的
“我车才开两年,仪表盘突然提示发动机故障,吓得我油门都不敢踩。”北京车主小王回忆起去年在4S店的经历,至今还气得直拍大腿。到了店里,师傅拿电脑连上车扫了一眼,张口就说:“你这积碳严重,得拆洗节气门,再做个油路清洁套餐,不然发动机迟早报废。”一算价格,两千块没了。
结果小王转头把车开到小区门口修车铺,老师傅听完症状笑了:“你这车怠速都不抖,节气门洗它干啥?八成是油箱盖没拧紧,行车电脑误报。”随手拧了两圈油箱盖,故障灯真灭了。这事儿后来被小王发到车友群,立刻炸出一堆“同款冤种”。有人说雨刮器异响被要求换整套雨刷电机,还有人车窗升降卡顿直接被报价换总成——明明几十块能解决的问题,到了4S店立马翻几十倍。
就像某位汽修博主说的:“现在网络这么发达,车主查个故障代码比医生看病历还快。4S店还拿二十年前那套吓唬人,真当大家是傻子?”
第二条:保养项目多到能开菜单
郑州的李女士刚买新车时,4S店销售热情得跟亲闺女似的。可首保一过,画风突变。“每次去做保养,单子长得跟火锅店菜单一样。”她掏出手机给我看最近的账单:空调蒸发箱清洗398元,发动机抗磨剂288元,刹车系统养护680元……“我家车才跑三万公里,连西藏都没去过,哪来这么多项目要做?”
更夸张的是,有车主反映某些4S店搞“创意收费”。比如PDI检测费(新车出厂检查)、出库费这些听着高大上的名目,实际全是厂家明文规定必须免费的项目。杭州一位特斯拉车主对比直营店后吐槽:“人家保养明码标价,换雨刮99块还包安装。传统4S店换个雨刮敢收500,说是原厂配件——合着雨刮条是镶金边了?”
第三条:捆绑销售,买车容易脱身难
“说好裸车价20万,签合同时才发现被强塞了1万装潢包。”成都的90后小张提起买车经历就窝火。4S店销售当时满脸诚恳:“哥,现在车价透明,我们真不赚您钱。但这贴膜、脚垫、行车记录仪三件套您得买,不然车价得涨五千。”等小张上网一查,号称价值1万的“原厂精品”,某宝同款不到两千块。
还有更狠的招数——捆绑保险。上海车主老赵发现,4S店卖的保险比外面贵30%,但要是不买,购车优惠立马缩水八千。销售还“贴心”提醒:“您要是出去买保险,车子后续有问题我们可不负责哦!”气得老赵当场拍桌子:“这不就是黑社会收保护费吗?”
第四条:卖车时是上帝,修车时变孙子
最让车主寒心的,还是4S店的服务落差。南京的刘先生新车刚提三个月,天窗漏水把真皮座椅泡发了霉。他冒着大雨把车拖到4S店,接待人员却慢悠悠来了句:“现在雨季故障多,排队至少三天。”等了一周没消息,打电话过去问,对方反而怪他:“谁让你停树下?树叶堵排水孔是你使用不当!”
类似的剧情每天都在上演。有车主保养时发现工单写着“更换空气滤芯”,可回家一看,滤芯上落的灰比自家窗帘还厚;还有人亲眼看见维修工把完好的火花塞拆下来,转头就跟经理汇报“客户同意更换”。用网友的话说:“进了4S店,你得随时准备当福尔摩斯——但凡少盯一眼,钱包就要遭殃。”
说句公道话
当然,不是所有4S店都这么黑心。山东某日系品牌4S店的店长私下透露:“现在卖车利润薄得像纸,厂家还压着库存指标,我们只能从售后找补。”但车主们显然不买账:“合着你们不容易,就要我们当冤大头?”
值得欣慰的是,随着特斯拉、蔚来等直营模式兴起,越来越多人发现: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买车修车反而更透明。就像天津那位宝马车主说的:“以前觉得4S店倒闭是坏事,现在想想,说不定是行业洗牌的好机会。”
说到底,4S店被吐槽不是车主挑剔,而是市场在用脚投票。当“信息差”的红利吃完,当“你不干有的是人干”的底气消失,或许这些曾经高高在上的“四儿子”们才会明白——尊重消费者,从来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的必答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