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两年大家买车的奇怪现象,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细节?本来以前满大街的日本车,现在居然逐渐“隐身”了。以前家里谁要换车,大家都像有个默契似的,第一反应差不多都是直接奔着丰田、本田这些去。但今年再看,亲戚朋友聊天,谁说要买车,开口闭口都是比亚迪、吉利,甚至有人开始考虑特斯拉,反倒日本车成了稀有动物。这变化说大不大,说小还真不小。要搁十年前,人们肯定觉得你发烧了:日本车怎么可能没人买,这不科学。可是现在,现实就是这么魔幻。
一想到这个,免不了要扯到中国产业升级的事。你要问,中国产业升级到底会对日韩造成多大冲击?别光看那些高大上的新闻分析,来点实打实的小细节。比如高铁这块儿,现在国内用的变压器早已经实现了国产;新出的400公里高铁,车轮都是马钢自己造。你敢信?过去这些硬货都得靠进口,特别是日本货,说贵还得用。现在,“自家孩子”的货不仅用得放心,还有点让人小骄傲。
表面上看是某个产业国产化,归根结底是中国制造站起来了。这条路可不是孤独的,我们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翻翻历史,日本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韩国在七十年代,其实全都是照搬中国这几十年玩过的“升级剧本”:国家瞄做大企业,扶持制造业,靠出口带动产业,从低端一路摸爬到高端。说白了,就是“苦情剧”里的角色没怎么换,只是主角换了人,剧本差不多。
不过有个关键插曲,日韩当年赶超是有外挂的。美国打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那几年,日韩凭借地理和战略位置,直接收了一波工厂订单,经济蹭蹭地起飞。体量小,只有一船人吃饭,不要求啥都自产自销,国际市场让点空间,他们就成了发达国家梯队的编外队员。而中国玩的是全场模式。体量大到让人咂舌,十多亿张嘴等着分蛋糕,要靠全球市场养活本国人民,就不能只在局部产业“分工合作”,这不是小岛国家那种一亩三分地。
以前有人说中国可以和日韩合作共赢,可实际上一旦“东大”要进某个领域,同行们要么被挤到边角,要么只能另谋出路。为什么?就这体量摆那儿,人口多、资金厚、市场够大,时间一给足,啥领域都能耗上一轮。造船如此,造车如此,芯片也是一锅端的节奏。这不是啥黑科技,也没啥套路,单纯就是气势碾压:我有的是人、有的是钱,你有啥?我们自己市场就能消化产能,外部竞争者撑死只能捞点边角料。
你看造车这事儿,最典型。中国干脆一边打价格战,一边往新能源转型,本土车企靠政策支持、巨量资金,做起新能源车像玩儿似的。从最早的“自主品牌就是低端廉价”到现在上街开比亚迪、理想,小鹏甚至能在德国搞个展台,观众看得直点头。合资品牌以前凭稳定牢靠吃饭,中国品牌现在靠“科技感”“性价比”刷脸,而日本车慢慢被挤压出主流赛道,就算丰田喊“低能耗”,也抵不过中国用户追求电动化的口味转变。
说到芯片,日韩曾经一度牛气冲天,三星、LG地位不可动摇。可中国近几年大手笔入局,咬牙做半导体,从封装测试到设计制造,人才和资金源源不断砸进去。虽然暂时还有卡脖子的领域,但“自主可控”的趋势明显,把日韩的出口饭碗渐渐抢到自己碗里。如果不是美国隔三差五敲打这行,当初这种“产业张力”只会更猛烈。
韩国的尴尬就在这儿。今年韩国和中国的贸易逆差直接刷到180亿美元,这下是直接翻车。倒回去对比,1992年刚建交时候逆差不过10亿美元,过去三十年一直是韩国对中国“顺差大户”——靠出口给中国赚着票子,经济可劲儿发展。结果今年突然变天,韩国自己都说压力山大。现代、三星、LG这些大企业可不是“可有可无”,很多韩国人都觉得要是他们栽了,就没人给国家“回血”了。
而日本呢?底子厚点,经得起折腾。日本车虽然逐渐失势,但还有很多高端设备、核心零部件扛着。可这也是消耗战,且看中国能熬多久。如果中国按照当前的节奏——价格战、政策补贴、技术攻坚——一路冲下去,再加上老百姓自己的消费升级,迟早会对日本高端制造业造成“阵痛”。你可以说日本还有文化产业、旅游业这些缓冲区,可真正的命脉还是得看产业链能不能留住。
不过这场产业竞赛,有人忧愁,有人偷着乐。谁呢?那些本来就没什么工业的资源国、农业国,简直开心爆了。工业品从中国进货变得便宜,家里种点粮食、挖点矿石也突然身价倍增。中国大规模采购,他们的出口量猛增,自己经济也有点起色。各自国家不同情况,感受到的“冲击”也是天壤之别。你要说中国对世界影响,本质上就是既给了好处,也制造了压力。
说得直白点,这事就是一场博弈。你方唱罢我登场,节奏一旦起来,谁能扛多久还得比底蕴。昔日的日韩,其实借助美方“外挂”起步,玩的是小规模、高效率。但中国这场游戏,规则变了,场地更大,玩家更多,拼的是体量、资金、人才还有时间线。别人靠极致分工抢一块蛋糕,中国现在是扛着小车扛蛋糕厂,目标就是全局“替换”。
不过产业升级这事儿,哪有绝对赢家。日韩头疼,欧美焦虑,但本地消费者却享受着技术红利。国产品牌越来越强,价格更加透明,服务跟得上,大家买东西从“下单就踩坑”到“选品不愁”,这不就是产业升级最直观的成果。如果你是普通人,可能觉得与我有啥关系?其实你的工资、就业、选择面全都在悄悄发生变化。
有意思的是,过去全球产业分工基本由欧美日韩主导,现在中国一波操作,格局要变。你能看到新兴产业谁主导,也能看到旧行业谁掉队。面对这种变化,日韩可能慌了,但不少旁观国家就等着捡“便宜货”、增出口。谁能在产业洗牌里扛住压力,谁才能笑得灿烂。这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
所以,中国产业升级到底对日韩有多大冲击?答案其实就是:冲击不小,而且还在持续放大。如果你还停留在十年前那个“日系车满街跑”的时代,可能得重新理解现实了。单靠历史优势难敌体量冲击,市场规律面前,谁都没法说自己“永远制胜”。
最后,关于这场产业升级风暴,有没有什么绝对的标准答案?估计谁都不好说。但至少有一点可以明确,如果中国继续维持产业升级步伐,本土品牌和高端制造越来越牛,日韩的“好日子”只会越过越紧。到那时,全球产业格局或许会有新的故事。你说,是不是挺有趣?
话说回来,各位读者怎么看最近国产车和日韩车的变化?国产品牌越来越强,你会选谁家的产品?不妨留言聊聊你身边的感受,说不定大家观点都不一样呢。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