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刷手机看到一条消息,美国一辆普通电动车卖7万美金只能跑300公里,而中国同类型车2万美金就能跑550公里。这差距大得让人忍不住想问:到底是谁在割谁的韭菜?
最近比亚迪的电池技术专利突破了500项大关。他们研发的刀片电池有个厉害之处,遇到极端情况时,安全防护时间是行业标准的三倍。这就好比别人家的灭火器只能喷30秒,比亚迪的能坚持90秒。德国大众的工程师私下做过对比,发现他们花三倍成本开发的智能系统,实际效果还不如比亚迪。
现在连宝马都把新车型的研发中心搬到了沈阳。有个真实故事特别有意思:慕尼黑车展上,奔驰的设计师围着比亚迪新车研究了半小时,最后跟同事说他们至少落后五年。要知道五年前,还是中国车企在拼命学习德国技术呢。
特斯拉上海工厂每分钟能造2.3辆车,但他们在德国的工厂因为工人总在算带薪假,产量连三分之一都达不到。马斯克自己都说,中国工人凌晨三点还在调试设备。难怪比亚迪在泰国卖出了42%的市场份额,在以色列更是占到65%。
更扎心的是日本人的计算。拆开比亚迪最便宜的海鸥电动车,发现只有32%的零件来自中国本土,但每辆车还能赚8.7%。而丰田的电动车用了71%的日本零件,结果每辆亏12%。这就像两个人开店,一个用便宜原料赚大钱,一个用高级材料反而赔本。
华为的自动驾驶系统最近路测表现惊艳,每开1000公里才需要人工接管0.12次,比特斯拉少47%。现在连保时捷都要用他们的系统,德国媒体酸溜溜地说本国工程师得去中国学编程。十年前谁能想到,中国技术会成为德国豪车的选择?
宁德时代在匈牙利建的大电池厂,直接让大众取消了德国本土的建厂计划。慕尼黑的教授们还在教内燃机课程,中国大学已经开了三年的电动车全栈开发专业。这种差距不是简单赶超能解决的,就像智能手机时代来临时,还在教学生修传呼机。
《纽约时报》的汽车专栏主编说过,美国车企高管试驾中国电动车后,会议室里只剩叹气声。曾经批评中国的学者现在公开改口,用北京地铁99.9%的准点率对比纽约地铁的频繁晚点。当西方还在讨论"威胁论"时,中国电动车已经迭代到第三代技术。
看着这些变化,突然想起小时候家里买的第一辆国产车,三天两头要修理。现在轮到外国人来研究我们的车,这种转变让人感慨。你说再过五年,汽车行业的游戏规则会变成什么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