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收紧L3辅助驾驶!车企不敢担责:消费者花钱竟白等?

今日用车社给您爆个料,这事儿可是跟咱们未来的驾驶体验息息相关,堪称汽车界的“惊雷”!

曾经,智能驾驶的“自动”二字,仿佛是开启未来驾驶的钥匙,车企们争相描绘“解放双手,尊享未来”的蓝图。

可如今,政策的风向陡变,将“自动驾驶”的神话摁在了“辅助驾驶”的现实轨道上。

政策收紧L3辅助驾驶!车企不敢担责:消费者花钱竟白等?-有驾

这让车企们进退两难,而咱们消费者,更是陷入了漫长的等待,期待如同“镜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即。

回想当年,市面上但凡带点智能配置的车,都恨不得将“自动驾驶”四个大字挂在嘴边,描绘着“解放双手,尊享未来”的宏伟愿景。

什么L2、L2.5、L2.8,层出不穷,仿佛一夜之间,方向盘就成了摆设,咱们都能成为“驾驶艺术家”。

然而,2023年的一纸规定,直接将“自动驾驶”的标签从宣传册上抹去。

这就像是精心烹制的佳肴,在即将入口的瞬间,被告知调料不对,其落寞可想而知。

更为棘手的是,如今车企想通过OTA升级,将车辆从“循规蹈矩”的辅助驾驶,提升至更高级别的能力,竟需要先进行备案审查。

这流程之严谨,堪比古代官员奏章的层层审批。

技术再精湛,代码再优美,若无法获得“上岗证”,终究是“纸上谈兵”,难以施展。

消费者花费数万元购买的智能驾驶包,到头来却成了“华而不实”的摆设,这种体验,怎能不让人心生无奈?

政策收紧L3辅助驾驶!车企不敢担责:消费者花钱竟白等?-有驾

此情此景,不禁让人联想到“邯郸学步”的典故,过度追求形式上的“自动”,却忽略了内在的“可靠”。

近期的一则事故新闻,更是将责任归属的难题推到了风口浪尖。

3月份,一辆智能汽车发生碰撞,车主可能还沉浸在“车辆自行驾驶”的惬意中,结果意外降临。

事故发生后,责任划分成了“罗生门”。

车企将责任推给程序员,称代码是他们编写的;而程序员则辩解,自己并未实际驾驶,责任不在己。

这就像“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责任的链条,断裂在技术与人的模糊地带。

这不禁让人想起“公孙龙白马非马”的辩论,在复杂的责任界定面前,似乎陷入了逻辑的困境。

在国外,例如欧洲,早已建立了相应的法律框架来处理类似事件。

2022年慕尼黑的一项判例,更是明确了在辅助驾驶事故中,车主无需承担责任。

政策收紧L3辅助驾驶!车企不敢担责:消费者花钱竟白等?-有驾

这背后,是对技术成熟度、法律规范以及社会接受度的综合考量。

然而,在中国,复杂的路况如同“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早高峰的北京四元桥,车流如织,行人、电动车、自行车穿梭其间,各种“非典型”驾驶行为层出不穷。

在这种环境下,辅助驾驶系统即便拥有精密的传感器和强大的算法,也难免在瞬息万变的状况下出现“反应迟滞”或“判断失误”。

此时,责任的归属,便如同“捉迷藏”,难以捉摸。

车企推出的“智驾脱手险”,更像是对现有困境的一种“无奈回应”。

这险种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承认了当前智能驾驶技术的不确定性,并试图通过保险来规避潜在的风险。

然而,消费者不禁会问:花费高昂的价格购买的智能驾驶,为何还需要额外购买保险来“兜底”?

这是否意味着,我们为技术的“不成熟”而买单?

政策收紧L3辅助驾驶!车企不敢担责:消费者花钱竟白等?-有驾

一些地方的试点,如雄安新区设置的30公里/小时的低速测试区,以及深圳的数据托管中心,都试图在实践中探索解决方案。

然而,在有限的场景下测试,能否全面反映车辆在真实复杂路况下的表现?

数据托管能否真正做到客观公正,而非成为车企推卸责任的“挡箭牌”?

这些问题,都悬而未决。

行业内部的变化也印证了这一领域的挑战。

激光雷达公司转战机器人领域,这或许是出于对汽车智能驾驶市场前景的审慎考量。

大学开设自动驾驶伦理课程,出租车司机们的反对声音,都指向同一个核心:技术的发展,绝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安全为代价。

“汽车非机器,行路非坦途。”技术的进步,更应以人为本,建立在对生命安全的敬畏之上。

信任的建立,需要时间,需要更多的透明度,也需要清晰的责任界定。

L3级别的辅助驾驶,其“有条件自动驾驶”的定位,在复杂的中国路况下,如何界定“有条件”,如何确保驾驶员“随时准备接管”,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我们期待智能驾驶技术的成熟,但在这之前,更需要的是技术的“脚踏实地”,而非“空中楼阁”。

正如古人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智能驾驶的未来,需要更多耐心,更需要对安全责任的审慎承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