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刷到宝马的消息,说要再砸 200亿 把生产线搬中国,当时第一反应是,这事不简单?
毕竟现在总有人说什么制造业外迁,结果宝马反而加码,这里面肯定有门道,绵特意去查了些数据,跟大家唠唠。
首先得说,宝马敢砸这么多钱,核心还是中国市场太能打了?
2024年宝马全球卖了大概 226万 辆车,其中中国就占了 79.2万辆,差不多 35% 的份额,这是什么概念?
每三辆宝马里就有一辆是中国人买的,你说它能不重视吗?
而且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多快,2024年新能源销量占比都快 40% 了,宝马的电动车型比如 iX3、i3,在中国卖得也不错,去年 iX3 光在中国就卖了 8.6万辆,还出口到欧洲、东南亚十几个国家,这销量放在全球任何一个市场都算亮眼。
这次扩产,估计也是想在新能源领域再抢点份额,毕竟错过中国市场,就等于错过全球最大的增长极,懂的都懂。
有人可能会问,宝马就不怕风险吗?
比如市场波动、政策变化什么的?
但你看宝马在中国的布局,可不是短期行为?
从 2003年 和华晨合作建第一家工厂,到现在沈阳、成都、张家港三个生产基地,20多年 了,投入累计都快 1000亿 了,要是没信心,能砸这么多钱吗?
而且中国的政策一直很稳定,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也持续,比如购置税减免、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利好,宝马肯定算过这笔账,留在中国,风险反而比去其他地方小。
再说供应链,中国现在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叫一个全?
电池有 宁德时代、比亚迪,这两家占了全球 60% 以上的市场份额;
电机有 汇川技术、精进电动,技术水平跟国际品牌差不了多少;
就连自动驾驶需要的激光雷达,都有 禾赛、速腾 这些本土企业,成本还比老外的低 30% 左右。
宝马之前在欧洲生产电动车,零部件得从德国、日本、中国来回调,物流成本高不说,还容易受外界影响,比如之前芯片短缺,欧洲工厂停了好几次产。
现在把生产线搬过来,本土化率能从之前的 50% 左右提到 80% 以上,光零部件运输成本每辆车就能省个 3000-5000块,一年要是产 30万辆 就是 9-15亿 的成本节省,这对利润的贡献可不小。
举个栗子,特斯拉上海工厂就是因为本土化率高,生产成本比美国工厂低30%,所以才能快速扩产还赚钱,2024年上海工厂产了 75万 辆车,占特斯拉全球产量的 52%,还出口到全球 40多个 国家。
宝马肯定也是看到了这一点,毕竟企业都是要赚钱的,哪里效率高、成本低,就往哪里去,这是市场规律,没什么好说的。
而且中国供应链的响应速度也快,比如宝马需要一个新的零部件,本土供应商大概 2-3个月 就能交货,要是从欧洲调,至少得半年,这在快速变化的新能源市场里,太重要了。
绵觉得,生产线搬过来,最值钱的不是机器,是技术溢出?
宝马的智能制造水平还是挺高的,比如 数字孪生技术,能在电脑上模拟整个生产过程,提前发现问题,减少浪费;
还有 工业4.0 的生产线,机器人使用率能到 90% 以上,生产效率比传统工厂高 50%。
本土供应商为了给宝马供货,肯定得跟着升级,比如之前给宝马做车身的宝钢,为了满足宝马的轻量化要求,研发出了高强度热成型钢,现在这种钢也用在了比亚迪、蔚来的车型上,质量一点不差。
之前特斯拉上海工厂带动了大概100家本土供应商,其中不少都从默默无闻做到了行业龙头,比如拓普集团,之前主要做传统汽车零部件,跟着特斯拉做新能源底盘,现在都给蔚来、理想供货了,还出口到欧洲。
宝马这次扩产,估计也会带动一批本土供应商进入高端供应链,比如车身轻量化材料、高端轴承这些领域,长期来看,这能帮中国制造业从“组装”向“核心部件制造”升级,这才是最实在的好处。
毕竟光会组装不行,得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站得住脚。
还有就业,200亿投资可不是闹着玩的?
查了下,宝马之前在沈阳的工厂,大概 1.5万人,这次扩产可能会新建两条生产线,一条是新能源汽车生产线,一条是电池组装线,直接就业岗位估计能增加 2万 左右。
间接带动的物流、维修、餐饮这些岗位,保守估计也得 10万 以上。
而且宝马的工厂一般建在二三线城市,比如沈阳、成都,这些地方不像北上广深那么拥挤,产业带动效应更明显。
比如沈阳的宝马工厂周边,现在已经形成了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有几十家配套企业,当地的人均收入也比十年前提高了不少,从之前的每月 3000多 涨到了现在的 6000多,很多人都买了房、买了车。
这次再砸 200亿,对当地经济的拉动,想想都知道有多强。
而且这些岗位不是简单的体力活,很多都是技术岗,比如机器人运维、数字建模,需要培训才能上岗,这也能提高当地工人的技能水平,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话说回来,现在总有人说制造业外迁到东南亚,可宝马这种高端车企反而加码中国,这说明什么?
中国早不是靠低成本吸引外资了,而是靠 “高性价比+完整供应链+巨大市场”的组合拳。
东南亚虽然人工便宜,比如越南工人月薪大概 2000多 人民币,比中国低一半,但供应链不完善,比如越南生产汽车,很多零部件还得从中国运过去,物流成本加上关税,反而比在中国生产还贵。
而且中国的工人素质也高,尤其是高端制造需要的技术工人,东南亚短期内还跟不上,比如操作宝马的数字孪生系统,需要懂编程、懂机械,这种工人在东南亚很难找,在中国却很容易招到。
就像苹果,虽然在印度建了工厂,但核心的芯片、屏幕还是在中国生产,因为中国的供应链效率和质量,目前还没人能替代。
2024年苹果在中国的供应链企业有 150多家,在印度只有 20多家,而且大部分是组装厂,核心部件还是得从中国运过去。
宝马选择中国,其实是全球车企的共识,比如奔驰、奥迪也在加大中国投资,奔驰2024年在合肥建了新能源研发中心,奥迪在长春扩产了电动车型生产线,这说明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不是随便就能被替代的。
还有人担心,外资企业把生产线搬过来,会不会垄断中国市场?
其实不用怕,因为中国本土企业也在快速成长。
比如比亚迪,2024年销量已经超过了宝马,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品牌,技术也越来越强,比如刀片电池、DM-i混动技术,都有自己的专利。
宝马过来,反而能形成竞争,倒逼本土企业进步,就像之前智能手机行业,苹果、三星进来,倒逼华为、小米成长,现在中国智能手机品牌已经占了全球 50% 以上的市场份额。
汽车行业也是一样,有竞争才有进步,最终受益的还是消费者。
最后绵想说,宝马砸200亿搬生产线,不是简单的投资,而是中国制造业实力的证明。
从之前的“世界工厂”到现在的“高端制造基地”,中国靠的是不断完善的供应链、持续增长的市场和越来越强的技术能力。
未来肯定还会有更多外资企业加码中国,因为这里有全球最好的制造业生态。
那些唱衰中国制造业的声音,看看宝马的动作,估计也该闭嘴了。
毕竟数据不会说谎,市场不会说谎,企业的选择更不会说谎。
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只会越来越好,这一点,绵是有信心的。
声明:
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