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极氪卖得那么好,还急于与领克合并?内行人一语道破

近日,吉利在汽车领域再度掀起波澜,动作之大将行业目光纷纷吸引而来。

依据吉利汽车所发布的公告,极氪以令人咋舌的90亿巨资,成功揽下领克51%的股权。这一重磅交易已步入正轨,预计在2025年第一季度圆满完成。

虽说并非全资收购,但凭借这51%的股权,极氪已然能够对领克实施绝对掌控。这一局面着实有些戏剧性,要知道在过往的发展脉络中,极氪最初可是脱胎于领克,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领克的“衍生”,可如今却角色反转,极氪成了领克的控股股东,这样的转变,乍一看确实让人感觉新奇又意外。

不过,当下的汽车市场形势堪称严峻,压力如泰山压顶。极氪在历经重重艰难险阻后,才刚刚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初见起色。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它为何如此急切地推动与领克的合并呢?难道就不担心被领克的发展态势拖后腿,影响自身来之不易的上升势头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与一位深耕汽车行业多年、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深入交流后,才惊觉这背后的缘由错综复杂,绝非极氪单方面的决策,其根源与背后的吉利集团有着千丝万缕、难以分割的联系。

那为何会这样说呢?

为何极氪卖得那么好,还急于与领克合并?内行人一语道破-有驾

首要原因在于,亏损的黑洞已然深不见底,极氪或许还能勉强支撑,但吉利早已心急如焚。

尽管吉利在汽车销量方面成绩斐然,一直处于高位,在市场份额的争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且整体盈利数额看似也颇为可观。然而,深入剖析其利润构成,就会发现实际情况远不如表面那般光鲜亮丽,利润空间十分有限,甚至可以用“骨感”来形容。

仅将吉利与长城汽车进行一番简单对比,这种差距便一目了然。

以今年第3季度的数据为例,吉利展现出了强大的市场销售能力,销量高达53.4万辆,可即便如此,其利润却仅有24.55亿。反观长城汽车,在该季度销量仅为34.4万,与吉利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但其利润却达到了33.5亿,远超吉利。

这组数据清晰地表明,吉利虽然销售额不低,可挣到的钱却难以覆盖各项庞大的开支,财务状况已然有些捉襟见肘,快要到了入不敷出、难以维持的境地。

那么,这些钱究竟都花到哪里去了呢?总结起来,无外乎两个主要方向。

一方面,吉利旗下品牌众多,犹如一个庞大的“家族”,众多子品牌就如同嗷嗷待哺的“孩子”,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来维持运营与发展。

在燃油车领域,有着帝豪等主打不同市场定位的品牌;在新能源汽车的电车赛道上,极氪和领克冲在前列;此外,还有定位稍低一些的几何、银河等品牌也在市场中奋力打拼。

为何极氪卖得那么好,还急于与领克合并?内行人一语道破-有驾

即便在这些品牌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极氪,在今年第3季度也未能逃脱亏损的命运,亏损额高达11.39亿。至于其他品牌,其亏损状况更是不容乐观,给吉利的财务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另一方面,吉利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引入了不少“新成员”,这些品牌同样处于亏损状态,不断消耗着集团的资金。

大数据显示,极星自诞生以来,累计亏损已达140亿之巨;路特斯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累计亏损达到147亿。除此之外,曹操出行、魅族、smart等品牌,在运营过程中也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亏损问题。

即便从长远来看,这些项目都有着成功的潜力,但以目前如此巨大的亏损幅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恐怕还未等到盈利的那一天,就已经因资金链断裂而难以为继了。

尤其是在今年,汽车市场价格战打得如火如荼,市场行情持续低迷,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受到抑制,整个行业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吉利迫切需要采取果断措施来止损,以缓解财务压力,确保企业的稳定发展。

因此,在这样的形势逼迫下,极氪与领克选择牵手合并,而几何与银河也在进行整合。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销售门店等方面,都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大幅降低运营成本,实现“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协同发展局面。如此一来,吉利集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财务压力,稍稍喘口气。

为何极氪卖得那么好,还急于与领克合并?内行人一语道破-有驾

其次,领克在市场竞争的浪潮中,突然陷入了发展的困境,逐渐落伍,急需极氪伸出援手,给予支持。

提及这一点,着实让人有些始料未及。

因为在两三年前的汽车市场格局中,极氪与领克可谓是“井水不犯河水”,各自专注于自己的细分市场,发展路径几乎没有冲突。

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燃油车依旧占据着主导地位,是汽车市场的主流,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则被普遍认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基于这样的市场判断,领克将发展重心放在了燃油车领域,同时积极布局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凭借这两手策略,在市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吉利集团旗下的绝对主力品牌。

而极氪则另辟蹊径,专注于纯电动汽车领域的研发与生产,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虽然纯电动汽车尚未成为主流,但极氪的存在也为吉利集团丰富了产品线,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与领克的业务不仅不冲突,反而相得益彰。

不仅如此,在那个时期,整个行业对于电动汽车未来发展趋势的预判也出现了较大偏差。当时普遍认为,到2035年,电动汽车在汽车市场中的渗透率才有望突破50%。

基于这样的预测,行业内普遍认为,即便未来极氪与领克在市场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业务冲突,那也是11年之后的事情。时间如此充裕,似乎有足够的时间来慢慢调整发展策略,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为何极氪卖得那么好,还急于与领克合并?内行人一语道破-有驾

然而,现实的发展却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今年7月,新能源汽车在汽车市场中的渗透率就已经稳稳地超过了50%。这一数据的快速突破,意味着极氪与领克原本预估的市场冲突时间,整整提前了11年。如此一来,原本的发展计划被彻底打乱,市场竞争的形势变得异常严峻。

毕竟,在当下的汽车市场中,电动汽车已然成为了主流发展方向,增程式电动汽车也展现出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被认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这样的市场大环境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情况下,领克如果依然坚持专注于燃油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无疑是逆水行舟,不仅难以取得突破,甚至可能会被市场淘汰,将自己置于非常危险的境地。

更为关键的是,如今若要领克从头开始,全面布局电动汽车领域,重新投入大量的资金、资源和时间进行研发、生产和市场推广,显然已经来不及了。市场竞争不等人,错过了最佳的发展时机,想要再迎头赶上谈何容易。

但如果借助极氪现有的成熟技术,直接进行“套壳”应用,领克无需投入大量的研发成本,就能迅速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在电动汽车市场中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可谓是“一毛钱不花,就能满血复活”,这无疑是一个非常诱人的选择。

毕竟极氪和领克都是吉利集团旗下的品牌,从集团内部资源整合的角度来看,极氪对领克伸出援手,给予技术支持,不仅不会造成实质性的损失,反而能够实现集团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整体的市场竞争力。

为何极氪卖得那么好,还急于与领克合并?内行人一语道破-有驾

最后,吉利集团内部的产品线布局过于繁杂混乱,急需进行全面梳理和优化,而领克在其中因其定位问题,对整体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坦率地说,领克虽然最初的市场定位是豪华品牌,试图在高端汽车市场分得一杯羹。然而,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竞争对手不断崛起,进步势头异常迅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领克的市场地位逐渐受到冲击,其品牌定位也被迫不断下降,早已不复当初的高端定位。

以领克的车型价格为例,其旗下最贵的领克09,售价最高也仅为29万,即便如此,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也并不理想,销量平平。而领克品牌中销量最好的车型,价格大多集中在10多万的区间。

在过去燃油车主导的时代,国产车能够将价格定在15万左右,已经是相当了不起的成绩,甚至可以说是实现了重大突破。但在当下的汽车市场环境中,这样的价格定位仅仅处于中低端水平,只能算是普通的“买菜车”级别,与比亚迪的王朝系列产品定位相当,远远无法与定位更高端的腾势品牌相提并论。

不仅如此,在小米、问界、理想、蔚来、小鹏等众多新兴新能源汽车品牌面前,领克的市场竞争力明显不足,在品牌影响力、产品技术创新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

因此,从多个角度来看,领克在技术研发和品牌形象塑造方面,都迫切需要极氪的支持与帮助。极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积累的先进技术和高端品牌形象,能够为领克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助力其提升市场竞争力。

为何极氪卖得那么好,还急于与领克合并?内行人一语道破-有驾

正因如此,领克与极氪合并之后,有望带来两大显著好处。

第一个好处便是,能够助力领克恢复往日的荣光,重塑其豪华品牌形象。

通过借鉴极氪的先进技术,领克有能力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从而在20 - 30万的价格区间站稳脚跟,提升品牌的市场定位。

与此同时,对于价格在20万以下的车型,例如领克01 - 06等,可以将其纳入银河品牌的产品线。这样的调整既能充分发挥银河品牌在中低端市场的优势,又能使领克更加专注于中高端市场的发展。

另一方面,领克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一些技术,虽然在高端市场难以与竞争对手抗衡,但对于定位相对较低的银河品牌来说,却具有一定的优势。领克可以将这些技术下放给银河品牌,实现技术资源的合理利用。

银河品牌借助领克的技术,能够进一步丰富自身的产品竞争力,在市场中获得更好的发展。而几何品牌作为吉利集团旗下的另一新能源品牌,也可以从银河品牌的技术升级中受益,通过技术共享,实现自身产品的优化和提升。

如此一来,通过合理的品牌定位调整和技术资源共享,不仅能够实现领克和极氪的双赢,还能带动银河和几何等品牌共同发展,实现整个集团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集团在汽车市场中的整体竞争力。

为何极氪卖得那么好,还急于与领克合并?内行人一语道破-有驾

总而言之,极氪与领克合并的根本原因,在于早期对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的严重误判。

由于这一误判,导致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吉利集团内部出现了诸多问题,如产品线布局混乱不堪、品牌众多且定位不清晰、资源分散等,这些问题无疑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这种高成本、低效率的运营模式显然难以为继。因此,吉利集团果断采取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对内部品牌和资源进行深度整合,这无疑是具有前瞻性的战略决策。通过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运营效率,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相信在整合之后,吉利集团在汽车市场中将迎来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

#百度带货春令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