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工业报
■ 中国工业报记者祁晓玲
“目前燃油车产销量及盈利率大幅下降,产能大量放空,面临生死存亡重大危机,部分企业已停产或倒闭。”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苏波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上表示,“市场需求成为决定油电转换速度和油车命运的主导者,汽车产业生态重构迫在眉睫。”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销累计完成318.2万辆和307.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0.4%和47.1%,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1.2%。与此同时,燃油车市场份额不断被压缩,产销量持续下滑,工厂产能大量闲置,在这场百年未有的产业变革中,燃油车是否注定走向终结?混合动力与替代燃料技术能否为其开辟新的生存空间?
传统燃油车的结构性困局
2025年成为燃油车发展的分水岭。日产GT-R、福特福克斯、马自达6、奔驰A级等众多经典燃油车车型,相继无奈地宣布停产。这些曾经在内燃机时代闪耀着辉煌光芒的车型,如今在电动化浪潮的猛烈冲击下,只能黯然退场。
这些经典车型的纷纷退场,折射出燃油车市场目前所面临的结构性困境。放眼全球,燃油车市场正面临着愈发严苛的排放法规政策。在欧洲,欧盟对汽车碳排放的标准不断收紧,这使得车企不得不加快淘汰老旧的燃油车技术;在美国,加州等也在大力推动零排放汽车的发展,对传统燃油车的限制日益增多。在中国,国六排放标准的实施,对燃油车的排放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严格程度,众多不符合标准的车型只能被迫停产。
另外,消费者的偏好也在加速向电动化与智能化方向转变。新能源汽车在功能性方面,展现出了诸多传统燃油车无法比拟的优势。例如,电动汽车的动力响应更加迅速,能够为驾驶者带来更直接、更畅快的加速体验;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在电动汽车上的应用也更为广泛和先进,大幅提升了驾驶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同时,随着全球油价的波动上涨,燃油车的使用成本也在不断攀升,而电动汽车在用电成本上则相对低廉许多。
不仅如此,燃油车的研发投入也在急剧萎缩。曾经在内燃机技术领域占据领先地位的丰田、本田等日系车企,虽未完全放弃内燃机技术的研发,但从其资源分配上可以明显看出,已大幅向混动与纯电领域倾斜。例如,丰田的GR性能车系正全面转向2.0T混动系统,其目的就是通过电气化技术,实现高性能与低排放的平衡。这种技术路径的重大调整,无疑进一步挤压了传统燃油车的生存空间。
在谈及传统燃油车市场困局时,清华大学壳牌清洁交通能源中心主任帅石金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上提到,中国在2019-2024年间各种混合动力汽车的市场份额不断上升,纯内燃机市场份额逐渐被挤压。
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许敏也指出,目前市场上增程技术发展迅速,很多企业都在布局,这对传统燃油车市场造成了冲击。
理想汽车整车电动高级副总裁刘立国表示,理想汽车致力于全面替代燃油车,增程技术很好地解决了新能源的补能焦虑和成本高的问题,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燃油车市场面临的挑战。
混合动力成为车企的“救命稻草”
就在燃油车市场份额逐步被蚕食、发展空间不断收窄的同时,混合动力汽车却异军突起,逐渐成为众多车企在这场汽车产业变革中的“救命稻草”。混动车型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油耗的大幅降低上。其“可油可电”的特性,既能满足城市通勤零排放需求,又能解决长途续航焦虑,成为燃油车向纯电过渡的理想选择。
然而,混动技术研发成本高企,中小车企举步维艰。重庆赛力斯凤凰智创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段伟坦言,其增程技术历经8年迭代才实现商业化,问界系列的热销印证了技术沉淀的重要性。行业专家指出,混动赛道已形成“强者愈强”格局,缺乏核心技术的企业恐被边缘化。混合动力技术中的增程技术在市场上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为燃油车向纯电汽车过渡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案。但同时也应看到,如段伟所说,行业内增程技术标准尚不完善,这也反映出混合动力技术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一些挑战。
面对传统燃油车的困境,除了混合动力汽车这一方向外,替代燃料的探索也为燃油车的未来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丰田作为全球汽车行业的技术巨头,多年来一直坚持不懈地进行氢燃料发动机的研发。氢燃料发动机以氢气为燃料,燃烧后只产生水,完全实现了零排放,被认为是未来汽车动力的理想解决方案之一。虽然目前氢燃料发动机在成本控制、加氢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还面临诸多挑战,但其潜在的巨大优势使其成为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吉利选择了一条“油电协同”的发展路径:一方面,通过雷神电混系统强化混动技术布局,推动燃油车智能化升级;另一方面,持续探索替代燃料技术,例如深耕近20年的甲醇汽车已投入商业化运营,氢燃料电池车型也进入试验阶段。吉利行政总裁桂生悦指出,“油电同权”落地后,资本市场将重新评估车企价值,“拥有燃油车业务的车企会更值钱”。这一战略既顺应电动化趋势,又兼顾传统市场的现实需求,为行业提供了差异化生存的范本。长安深蓝也紧跟行业趋势,推出了氢电版车型,积极探索氢能源在汽车领域的应用。
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蔡蔚在论坛上提到,绿电燃料是可再生能源发出的电制成的燃料,如氨、甲醇等,这为内燃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帅石金也认为,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包括增程的应该朝着零碳方向发展,生物乙醇、绿色甲醇等都有应用潜力,氢内燃机在商用车领域也有机会。这进一步说明,替代燃料在燃油车未来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探索价值,有望为燃油车的转型提供新的途径。
未来燃油车市场或呈现“哑铃型”格局
未来,燃油车市场或将呈现“哑铃型”格局。据记者了解,在充电设施匮乏的发展中国家,以及国内的下沉市场,经济型燃油车仍然是广大消费者的刚性需求。在中国市场,10万-15万元价格区间内,吉利星瑞凭借CMA架构的智能化升级和1.5T混动系统的低油耗表现,2024年销量突破15万辆,印证了经济型燃油车通过技术迭代仍能保持竞争力。奇瑞艾瑞泽8PRO通过搭载1.6T发动机与先进的8155芯片的组合,成功实现了燃油车在智能化方面的突破,满足了消费者对于车辆性能和智能体验的双重需求。这些车型的成功充分证明,即使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今天,燃油车仍然可以通过技术升级和产品优化,满足部分用户的实际需求。
豪华型燃油车的典型代表如大排量豪华越野车与超跑等车型,凭借其稀缺性、独特的收藏价值以及深厚的情感溢价,在高端汽车市场占据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劳斯莱斯、法拉利等顶级豪华品牌,早已明确表示将保留部分燃油车型,以满足那些对传统燃油车有着深厚情怀和极致追求的顶级客户的特殊需求。路虎卫士、奔驰G级等大排量豪华越野车,其订单排期仍然长达半年之久。对于这些车型的买家而言,他们购买的不仅仅是一辆交通工具,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是对汽车文化和传统机械魅力的执着追求。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院长张艳青指出,增程技术凭借“电能驱动+无里程焦虑”的核心优势,有望在全价格区间拓展。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在未来汽车市场中,不同类型的车辆将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燃油车在经济型和奢侈型两个极端市场仍有发展空间。同时,像帅石金提到的,增程混合动力给内燃机带来了新的机会,这对于经济型燃油车在技术升级方面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对于奢侈型燃油车,其独特的情感价值和机械魅力依然是其立足市场的关键。
博弈中的转型阵痛
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上,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明确表示:“燃油车仍是市场的重要支柱。即便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0%,燃油车仍占据近45%的销量份额,这意味着每年仍有千万量级的市场需求。”这一观点在吉利的市场表现中得到印证:2024年,吉利汽车总销量达217.65万辆,其中燃油车销量占比近60%,新能源汽车销量虽同比激增92%至88.82万辆,但燃油车仍是其基本盘。
近日,长安汽车公布2024年年度财报显示,全年总销量达268.4万辆,创近七年新高;新能源车销量同比激增52.8%达73.5万辆,但占比总销量仅27.4%,燃油车仍贡献了72.6%的销量。
2024年,广汽集团原董事长曾庆洪曾在一场论坛上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议题——油电同权。这一提议,也为电动车与燃油车的竞争关系注入了新的思考。对于消费者而言,“油电同权”的实施意味着更公平的道路使用权和待遇。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曾透露,建议合并蓝牌和绿牌。
然而,目前关于油电平权的争议依然广泛存在。电动车长期以来享受着免税、路权优先等诸多政策优势,如今随着其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是否应该逐步取消这些优惠政策,成为社会各界争论的焦点。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如何在促进新能源汽车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保障燃油车的合理生存空间,实现两者的平衡发展,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和谨慎决策的重大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汽车产业的稳定发展,还涉及能源结构调整、环境保护以及消费者权益等多个层面的利益博弈。
不过,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一项足以改变竞争格局的技术率先出现了。比亚迪通过其领先的“油电同速”兆瓦闪充技术,成功实现了5分钟补能400公里的惊人成果。这一技术使得电动汽车的充电速度大幅提升,几乎与传统燃油车加油的时间相当。紧随其后,吉利极氪、华为鸿蒙智行等也相继预告,即将推出同等级别的快充系统。可见,当充电变得如同加油一样便捷快速时,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放弃燃油甚至混动车型,转而投向纯电汽车的怀抱。这无疑将对燃油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市场产生更为巨大的冲击,进一步加速汽车产业向电动化转型的步伐。
在论坛上,多位专家对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许敏提到,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迅速,增程技术在不同级别车型上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成本。小鹏汽车动力中心总经理顾捷表示,小鹏汽车在增程技术上的探索,包括800V/5C超充等技术的应用,体现了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油电平权的讨论以及燃油车未来的发展走向。
总之,传统燃油车虽逐步退出主流,但绝非黯然退场。在一些地区,其成熟的加油网络与可靠性仍不可替代。业内人士认为,燃油车无需与电动车正面交锋,而需在差异化赛道中重塑价值——或成为过渡技术的载体,或化身高净值人群的收藏品。这场百年汽车革命的终局,注定是多元共生的生态。
审核:胡明旺
责编:左宗鑫
编辑:马锶宇(实习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