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翼海外销量大涨,国内难突围,厂商调整策略

下面是根据你的要求,将原文内容重组至约1000字,保持原意和核心观点,并尽量贴合和菜头的写作风格:

---

说到凯翼,大多数人肯定是一头雾水。这个生于四川宜宾的小牌子,平日在国内存在感几乎等于隐身。可就是这样一个“边缘人物”,今年愣是在海外市场杀了个回马枪:半年出口暴涨300%,全年目标直接定到四万台,明年还准备在这个基础上再翻一倍。眼看着国内销量一年还没消化完,工厂里新车便已经挤满库房,刚“落地”便排队出海。你以为这是滞销?错,是国内消费者挤不进去,国外车商却等得脖子都长了。

凯翼海外销量大涨,国内难突围,厂商调整策略-有驾

中国汽车出口市场今年上半年整体也就增长了10.4%,凯翼孤零零拎着300%的增幅,像夜空里最刺眼的闪电。原因简单——国内市场已经内卷到牙根打颤。十万出头的预算,二十多个品牌轮番轰炸,广告、补贴、直播,像贴小广告一样统一贴在消费者脸上。凯翼在这样的“信息垃圾堆”里,自然一点声音都淹没了。

可此地无银三百两,外国还停留在“上个十年”。在那些国家,主流车型还在倚仗“光头”外观和“裸配”配置。忽然,一辆挂着大屏幕、能连手机、价格还凑合的新车插队上门,别说消费者,连当地经销商的眼睛都能放光。这时,你只需要跟着凯翼两步走,销量就能上天:第一步,直奔市场最大区域;第二步,死缠最大经销商。样车背上,走哪是哪。经销商只要愿意摆出来,你装修费用、培训费用、配件补贴,全部打包奉上。

凯翼海外销量大涨,国内难突围,厂商调整策略-有驾

举双手欢迎的结果怎样?有南美经销商透露,他们原来主卖日系,试水上架五十台凯翼SUV,三个月卖得精光,利润比贩三台日系还高,立刻签独家。你以为出海的必然是新能源?偏偏卖得最欢的还是燃油车。在这件事上,凯翼毫无羞涩,国内成熟的1.5T发动机直接拉过来,配套CVT,低门槛、易维护、人人会修。充电桩在国外是稀罕物,大部分国家纯电还真成了“高配麻烦”。反倒是混动、增程类型的车子格外好卖。

当然,价格大战哪个市场逃得掉?有大厂在智利玩七折清仓,凯翼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咬牙跟进,一台车利润少两千美元。可这都算小伤,真要命是车型少,一定程度上还能靠“换脸术”:扒下来国内现成款,贴个新标、改个语言包就发走。但要立足长远,这招撑不起牌子的腰杆。现在他们也学聪明了,三款专供海外的新车型已经在路上,尺寸、调校、隔音等全都针对当地路况重头定制。明年亮相,野心昭然若揭。

有人质疑小厂出海终究只是昙花一现,风头一过就销声匿迹。但查查2023年海关数据,在中国品牌海外召回前十名里,凯翼愣是没露脸,原因竟然是他们“慢慢来”,每到一个新国家,先小批量测试,控制住故障率了才敢放大订单。在资本的眼里这叫拖慢节奏,用户看来却觉得踏实,这才是长久的生意心态。

凯翼的故事说白了,是国内车市从极致“内卷”被扭曲出来的反弹。没有声量?你可以跳出旧战场,去海外找出口。只要你产品不失大用、渠道够狠、节奏不乱,哪怕是个小牌子,也未必不能在天地间杀出一条新路。这一点,大牌们恐怕都在书桌下搓着手等着看笑话,没想到这一笑,成了惊喜。

表面上是小厂借着出口转型自救,实际却给所有“卷不赢”的国产品牌提了个醒:你以为这是逃避现实,没准结果是涅槃重生。生活有时候残酷得像老虎,但只要你还会找出口,总能活成别人羡慕的模样。这,就是凯翼的启示。

凯翼海外销量大涨,国内难突围,厂商调整策略-有驾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