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消费者感觉购买电动汽车与购买手机相似,且汽车安全性和可靠性不再突出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产品迭代速度加快,消费心理趋同
电动汽车技术更新极快,新车型推出频率接近手机行业。指出,新能源车技术迭代"快得让人应接不暇",消费者刚购买最新款,很快就会出现续航更长、性能更强的车型,导致车辆快速贬值(如2021年40万购入的电动车现仅值20万)。这种快速迭代使消费者形成"开三四年就换"的心态,购车时更关注智能功能而非安全细节。
2. 营销重心转移,安全属性被弱化
厂商宣传重点从传统安全性能转向智能化体验。显示,消费者注意力被"炫酷大屏""女王副驾""智能驾驶宣传"等吸引,而车身结构、制动、电池安全等核心要素被边缘化。部分消费者甚至直言"买车时只对比智能座舱功能",将安全认证视为抽象概念(如"看不懂五星安全报告")。也提到,车企在追求智能化的同时,本应将安全放在首位,但市场宣传策略导致安全属性被淡化。
3. 安全可靠性争议:技术进步 vs 测试不足
矛盾点1:可靠性数据差异
显示,电动汽车因结构简化(无发动机、变速箱),故障率普遍低于燃油车,主要问题集中在12V电池(占故障50%)和轮胎磨损(因车重增加)。但指出,电车企业为追求快速迭代,压缩了传统车企必需的长期测试周期(如碰撞测试),导致隐藏式门把手等设计存在救援隐患。
矛盾点2:软件依赖带来新风险
强调,新能源车核心变为"数亿行代码控制的电子系统",一旦软件失效可能引发重大安全问题。这与燃油车机械硬件的可靠性逻辑不同,消费者对软件风险的认知不足。
4. 消费认知偏差:混淆工具属性
和指出,汽车与手机存在本质区别:
汽车核心价值是生命安全(硬件安全>智驾功能),而手机核心是智能化;
汽车使用寿命超10年,涉及复杂供应链和生产工艺,不可能像手机(2-3年更换)成为快消品。
但提出,电池衰减(类比手机电池老化)可能促使消费者"直接换新车"而非维修,强化了"快消"认知。
5. 行业竞争模式趋同
和提到,当前电动车市场格局类似智能手机崛起阶段:外资主导转向国产品牌崛起(如比亚迪、吉利),且雷军等科技企业领袖将电车视为"手机+出行变革者"。这种竞争逻辑下,车企更侧重智能化"军备竞赛",而非传统安全可靠性提升。
消费者感觉买电车如买手机,主因是行业迭代加速弱化了长期安全考量,叠加营销重心向智能化倾斜,使安全可靠性在消费决策中"看似"不再突出。但实质上,安全仍是汽车的核心属性,只是快速消费心理和厂商宣传策略暂时掩盖了这一认知。未来若安全事件频发,或技术迭代放缓,安全可靠性议题可能重新回归主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