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汽车 85% 的员工都是技术人员,这是邓承浩为这家企业奠定的技术基底。自去年起,深蓝已在产品、营销的组织架构上效仿华为,而今一位从华为体系走出的营销悍将空降 CEO。
姜海荣是长安汽车近一个月的高层调整中,唯一来自体系外的人。
文|邢芮芳
编辑|冒诗阳
汽车像素(ID:autopix)原创
01.不意外的换帅
9 月 5 日,深蓝汽车迎来新任 CEO 的消息被凤凰网率先披露,前荣耀中国区 CMO 姜海荣加入深蓝汽车担任 CEO。
邓承浩的微博认证已更新为 “深蓝汽车董事长”,他从 2022 年起担任深蓝汽车 CEO,从同年首款战略车型深蓝 SL03 上市,到初步完成至少六款产品布局,深蓝年销量从 2022 年的不到 3.3 万辆,增长到去年的 24.4 万辆。
有接近长安汽车的负责人告诉我们,内部对深蓝汽车有新 CEO 并不意外。今年 2 月起,邓承浩已升任深蓝汽车董事长,监管层对大型企业的董事长、CEO 由同一人担任持审慎态度。
央企背景的汽车集团中,核心子公司、业务板块,都会有一位集团高管出任董事长或分管,但他们通常只进行战略管控,实际经营由总经理负责。“新央企” 长安或许不会完全采用这一惯例。
我们了解到,深蓝汽车原本计划在 9 月 8 日正式公布新 CEO 到任的消息,并向外部解释未来邓承浩、姜海荣两位高管的分工。这意味着邓承浩目前不会淡出深蓝汽车的经营管理。
▍深蓝汽车新 CEO 姜海荣
今年 7 月 27 日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下简称为长安)正式成立,长安升级为国资委直管的央企。近一个月中,长安旗下子公司、核心业务板块发生多项人事变动,但集团的副总裁,都有极强的业务背景。
比如 8 月底新任长安汽车常务执行副总裁叶沛,曾长期分管引力、启源品牌。另一位副总裁杨大勇,从长安福特调任分管引力、启源,始终没有离开一线。还有刚刚升任长安副总裁的米梦冬、新分管阿维塔的长安副总裁王辉等,长安的人事任命,都会拉近集团高管与业务端的距离。
邓承浩是长安内部的 “技术派”,他身上的标签包括清华大学学历、工程博士、80 后等。执掌深蓝汽车之前,他曾在长安担任新能源总体技术总监、动力开发部副总经理等,领导了 EPA 系列三大平台架构的开发。该架构成为深蓝产品矩阵的技术基石。
邓承浩在今年 7 月底对外透露,从 8 月开始,深蓝将进入一个新产品的周期,几乎 “每半个月就会有一款新品,持续大概两个月的时间”。 2026 新产品更多,甚至有些在电子电气架构等层面,会与现款产品实现代际差异。产品重新启航,深蓝汽车需要一套与技术能力相辅相成的营销。
产品、营销体系不够强,是深蓝面临的实际限制,引入一位在华为体系内有过历练的荣耀前高管担任 CEO,可以与 “技术派” 高管打好配合。
去年开始深蓝汽车的技术与华为、引望之间的合作愈发密切,组织架构也在向后者靠拢。姜海荣没有过长安体系的工作经历,但在华为和荣耀分别有 9 年、11 年工作经历,从技术到营销,都有过长期历练,长安最近一轮变动中,他是目前唯一外部空降而来的高管。
02.产品营销学华为
除了技术上的衔接之外,深蓝汽车在组织架构上学习华为。
去年 11 月,深蓝汽车曾有过一次较大范围的组织架构调整,将整个产品线一分为三,产品开发、产品 GTM 和用户发展。
在研发、产品和营销体系之间,深蓝建立了很多横向流程, 由一些总监级的负责人来协调。这种架构如今在汽车公司中颇为流行,为的是让公司更扁平、决策效率更高。更关键的是,打通从营销到产品,再到技术之间的信息链路,营销是企业里最接近用户的一端,很多信息应该反馈到上游,一起决策。
一位接近长安研发体系的负责人透露,深蓝目前研发团队规模已接近 2000 人,覆盖整车、动力、软件等核心部门。这一体量远高于长安旗下另一整车业务阿维塔,甚至可与母公司长安汽车的核心研发机构全球研发中心相提并论,后者的人员规模约为不到 1000 人、3000 人。
▍深蓝汽车董事长邓承浩
深蓝在技术上不乏亮点,例如多合一集成电驱、高频脉冲加热等自研技术,其中后者荣获中国知识产权发明专利金奖——该奖项在汽车行业过去二十年中仅颁发过两次。
深蓝汽车的技术团队无疑是高效的。三年发布六款全新产品,期间还有多项改款,产品速度在国内很少有车企能做到。
但从其他维度上,深蓝的速度还不够快,今年前 8 个月累计销量 19.9 万辆,平均到 6 款车上,只有 3 万多,市场上的爆款车,一个月就做到了。
在今年 4 月的上海车展期间,邓承浩坦言,深蓝汽车在品牌营销上存在提升空间,并将部分原因归咎于企业的 “技术基因”。他指出,深蓝团队中约 85% 为研发人员,而品牌与营销体系直至 2022 年才系统性构建,起步较晚、团队规模有限,导致 “有好产品讲不出故事”、“遭遇攻击难以有效反击”。
相较之下,造车新势力如小鹏、理想、蔚来等企业的研发人员占比普遍维持在 30%-40%。尽管统计口径可能存在差异,但这一显著差距仍反映出深蓝汽车在职能结构上的倾斜。
去年 3 月,邓承浩在一场发布会上依托 200 余页 PPT,进行了一场长达两个半小时的脱稿技术演讲,系统阐释深蓝超级增程技术。不少人赞扬其展现出深厚的技术底蕴,是车企领导者中少有的 “极客型” 人物。但也有批评指出,公司高层对传播规律与用户心理的理解仍显不足。
高管的 “偏科” 未必是限制,它有助于企业在初创阶段快速突破核心技术。但深蓝的战略定位是 “科技型用户企业”,科技只能决定深蓝战线的宽度,用户和市场的构建,决定了它的高度。

本文为汽车像素(autopix)原创内容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