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SU7 Ultra 退订风波:60 天冷静期能否平息争议?

最近,小米汽车被推上了舆论的 “热搜榜”,这次引发热议的主角是小米 SU7 Ultra。而事件导火索,正是价值 4.2 万元的 “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 选装件。不少车主满心期待收到车后,却发现这个号称能辅助散热、提升下压力的高科技部件,实际使用效果大打折扣,甚至被调侃成了 “高级装饰品”,真金白银花出去,却没得到预期功能,车主们怎能不着急上火?

小米 SU7 Ultra 退订风波:60 天冷静期能否平息争议?-有驾

很快,数百名准车主自发组建维权群,明确提出三大诉求:无损退车、取消选装费用、全额退还定金。面对这场信任危机,小米汽车在 5 月 7 日作出回应并道歉,同时给出两个解决方案:一是未交付订单可限时改配回铝制前舱盖;二是已提车或在改配截止前选装的用户,赠送 2 万积分。但这样的方案显然难以让车主们买账,改配意味着要重新排队等待交付,而 2 万积分和 4.2 万元的选装费用相比,差距悬殊,车主们自然觉得诚意不足。

小米 SU7 Ultra 退订风波:60 天冷静期能否平息争议?-有驾

本以为风波会随着道歉和方案有所缓和,没想到后续又有新状况。部分准车主收到小米汽车通知,被告知暂停排产,并给出 “60 天冷静期” 方案:订单暂时停止生产,原定交付周期失效,如果还想提车,需要在 60 天内主动联系沟通;要是超过 60 天没动静,就默认放弃提车意愿,后续再协商取消订单的具体事宜。小米汽车客服也证实了该方案的真实性,同时强调,一旦锁单,定金按流程无法退还,最终结果还得看交付工作人员的沟通情况。

这个 “60 天冷静期” 方案一出来,立刻引发多方质疑。法律人士指出,消费者支付定金后,购车合同就已生效,小米单方面暂停生产、变更合同履行约定,如果没有得到消费者同意,很可能构成违约。而且这类条款若加重消费者责任、限制消费者核心权益,甚至可能被认定为无效。从法律角度讲,消费者完全有权要求解除合同,并主张双倍定金返还。

小米 SU7 Ultra 退订风波:60 天冷静期能否平息争议?-有驾

站在车主立场,大家当初花高价选装,就是冲着宣传的强大功能去的。如今功能不达标,还要承担重新排队、定金不退的风险,换谁都难以接受。车主们的诉求很明确,要么退车退定金,要么按 “退一赔三” 标准赔偿。但截至目前,双方仍未达成共识,这场退订风波还在持续发酵。

这次事件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小米汽车不仅面临着车主信任危机,品牌形象也受到严重损害。销量数据就是最直观的体现,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李颜伟公布的上险数据显示,小米汽车销量已连续三周环比下滑。自 “3・29 小米 SU7 爆燃事故” 后,销量走势就起伏不定,如今又因 SU7 Ultra 前舱盖宣传问题,进一步陷入低迷。

小米 SU7 Ultra 退订风波:60 天冷静期能否平息争议?-有驾

对于小米汽车而言,如何妥善处理这场退订风波,重拾消费者信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后续是坚持现有方案,还是拿出更具诚意的解决办法?我们不妨持续关注。同时,这件事也给广大消费者提了个醒,在购买汽车这类大宗商品时,一定要仔细研究产品信息,避免因宣传与实际不符而造成损失。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