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纯电动汽车销量突破千万。新能源车的火爆程度,不光体现在脚下的高速公路,也让社交平台日渐成为轰炸“心得体会”的地盘。可是,有多少车主真的是买得放心?有多少人对电池的寿命和性能真有底?一个惊人的事实是,大多数车主在购车后半年内开始纠结:“电池衰减了怎么办?我这车十年后会不会连自行车都不如?”纯电车的电池寿命究竟是15年还是5年?它到底是“出行神器”还是“电动冤家”?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捋一捋看似简单却暗藏玄机的电池行业真相。
表面上车企的广告总是充满希望:终身质保、有容乃大、15年电量无忧。是不是听着很心动?慢慢地,越来越多的品牌也开始用数据包装美好未来——特斯拉,全国网友口中的电池“天花板”,实测平台实打实证明6年累积跑了32万公里,电池依然“战斗力满满”,剩余容量高达85%。但,你以为普通品牌能同样交出的答卷也这么牛逼?再通俗点说,你的国产车和特斯拉同路疾驰,难道电池寿命会玩“复制粘贴”的戏法?偏偏还不是这么回事。
更让人捶胸的是,车企的宣传是“潜规则”满满。国家的确说了,纯电车电池容量衰减到低于70%才算不合格。但问题是,开到70%时,你的续航早就比宣传缩水一大半。比如你想买个标称续航600公里的车,但最后实际只剩360公里,这算不算被吞了一口饼子?而最惨的莫过于那些住在零下10度寒冷地区的车主:电池在寒冷中发起一场“卧床革命”,不仅充电速度龟速下降,连电池衰减都被加速了,美其名曰不耐寒。
事情当然没有绝对。有人说电池寿命是天生保障,有人则认为归根结底要看车主的“粗细程度”。深圳一位比亚迪的车主声称,他坚持每周快慢结合的充电习惯,7年累计跑了23万公里,电池活力依旧,剩余容量达到78%。反观一种叫“快充成瘾症”的现象,看上去很爽却很浪费。快充的高温让电池性能做“桑拿”,长期处于这种暴热模式,电池能抗3年不到,有些“贪快”的车主已经悄然从80%掉到了人生60%区间。
还有最让人“哭笑不得”的电量焦虑癌神操作。不少人觉得,等电池电量跌到最低再充电是明智之举,但事实证明这一操作不仅不聪明,还非常伤害电池。过度放电就像人饿急伤胃,电池饿彻底就是它生命的“死缓”。低温、高温、电池状态甚至驾驶习惯都是影响它寿命的关键变量。
普通人的烦恼,看似无解却其实有迹可循。一个在北方0摄氏度体验了地狱般驾驶的北京车主,吐槽每次冬季出门都得提前把车开好几个小时“暖电池”。而另一位成都车主则抱怨,每到夏季大太阳一晒,感觉车盖都可以煎蛋了,电池直接被“煮熟”,寿命只怕打了折。老百姓的不满,是现实生活里最接地气的戏份。
你想听假性平静?这里有的是。车企承诺8年质保,好像每个车主都能过上“电池无忧”的美好生活。但细数车企默默送上的合同条款,看似大方的免费换电池,其实藏满玄机。比如“衰减到70%以下”的规则,难倒了多数普通电池使用者。既然电池的技术年年进步,不少圈内人甚至直言,想让电池撑到这临界值,可能要等“15年后的世界未日”。也就是说,质保听着厉害,玩起来却差中有差。
更有甚者,只要车主有心去检测一下电池的衰减情况,说不定会送自己一个“惊喜”。动辄几千块的检测费用,不少车主发现自己不仅没达到换的标准,还贡献了一笔本来就不该给的钱。换而言之,车企的善意最终变成了他们敛财的坚固墙。
还有些意见呢,关乎人的驾驶态度。曾有调研写道,相较于技术突破造成电池问题的概率,实际上车主坏习惯才是让电池“短命”的罪魁祸首之一。你开快车陈列多,道路体验不讲究,频繁怠速踩板油,这就好比对心脏发起连环突击,但是什么时候发病,你自己就猜不准了。
就在大家以为纯电动车只有用户问题和技术门槛这一方的矛盾时,行业大数据忽然揭露了一个隐藏真相:新能源车接近报废量的天花板,竟然和“质保”藏着的漏洞契合。更离谱的是,那些所谓的新能源汽车终身质保计划,是车企利用检测成本、零下续航大幅缩水的计划背后,悄悄把技术变革当成“缓兵之计”。矛盾爆发,你来我往。行业专家预测,随着城市供电资源吃紧的状况进一步加剧,最早的电池商开始担忧:频繁宣传使用“不烧脑”方法,将导致全球电动汽车的电池寿命被拉低,不仅仅是中国,美国也有继续被阻止矿产开采的情况,严重性不言而喻。
危机不是结束,而是隐忍新版本。那些正在尝试电池容量100%的新品牌,实际上已经发现研发预算被卷起来的电动车项目陷入供需障碍。容量高的电池本来就少,高骑低走的市场化动作让新能源车产业资源内部对手展开“价格站”。星星之火,能烧得几家技术供应链几乎难以周全完成品才交换席位。普通老百姓只能坐等,让一场关于哗众取宠的实验变成死循环。
虽然表面手法相对少多的新能源车该被放大,但现实中老百姓每一个正面对的电池概念难免偏强力炒作。部分去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