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问今年7月中国汽车市场有什么风云变幻,答案其实只有一句:新能源,新能源,还是新能源。一半以上的人都在买新能源车,热情好像烧得要把马路都烤化了。
话说回来,老欧洲人却未必这么乐观。奔驰的CEO康林松就像个天气预报员,只不过他预报的不是天有雨,而是“汽车业的大雪崩”,说欧洲的汽车产业快撑不住了,新能源这场风潮可能会让整个行业轰然倒塌。听起来令人揪心,但其实对于中国而言,这顶帽子戴不上,甚至还嫌太小了。
咱们看看实打实的数据。2025年7月,全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达到100.3万辆,同比增长14%,渗透率直接干到54.7%。什么意思?每卖两辆乘用车,就有一辆是新能源。别看7月是传说中的买车淡季,线下门店人气不旺,商家也不再像过年似得拿着KPI吆喝。但在这样寡淡的季节,新能源销量却恍如过山车直冲云霄——这要归功于一众爆款新车接连上演“C位出道”。
说到爆款,大家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特斯拉Model Y。实际却不然,今年7月的冠军,竟然被吉利星愿收入囊中。这个结果很多人可能没料到,但在城市路口多看两辆星愿,你就能品味出股子不同寻常的气息。星愿自1月起销量便稳步上升,从2.8万辆一路升至7月的4.4万辆。与Model Y相比,后者虽然最高峰能冲到4.8万辆,但有月销量只有0.8万辆的低谷。算上平均数,7月Model Y只有3万台,被星愿甩出好几条街,差距就顶得上一个理想L6的月销量。
更别提燃油车了。就算榜单第一的老牌销冠轩逸,也只能在新能源面前低下头,在销量上被星愿多甩1.8万台。新能源车型的强劲,高下立判。
此外,小米的SU7也砍下了2.4万辆的成绩,依然有待公布的黑马YU7,以及问界M8的2.1万辆,都在推波助澜。加在一起,这渗透率高到想低都难——新能源车,成了新常态。老一代的燃油车,如今在榜单里的地位,俨然成了最后的守门员,面对扑面而来的新能源浪潮,势单力孤。
当然,有人欢喜,就有人愁。理想汽车的日子就没这么滋润了。前阵子的“i8风波”像一记闷棍,敲在了理想的头上。不仅让不少打算入手理想的消费者犹豫了,也让老用户平白无故戴上了负面标签。结果就是,原先热火朝天的理想,现在也出现了“头顶乌云”的局面:7月销量30,371台,同比暴跌40%,环比下降16.28%。连续两个月环比下降,势头猛的像是电影院散场,观众呼啦啦都走了。
再细看,理想还留在新势力销量榜第四名,可是上下翻滚的起伏早已不能和以往抗衡。曾几何时,他们靠着“冰箱彩电大沙发”,打出差异化体验,用人性化设计拿下大量粉丝。可这套打法能否再续神奇?还是答案落在那句朴素的忠告:产品得回到用户关心的核心价值。留不下创新,就难以续写销量神话。
新能源热潮背后,其实是消费逻辑的悄然切换。用户不再迷信车标和排量,更看重体验、科技和面子。传统车企如果还想靠“酒香不怕巷子深”,只怕等来的不是顾客,而是沉默的销售数据。曾经的燃油王者,如今在新能源轮番上阵的大潮中,也只能发出无力的叹息。
回头来看,这场汽车革命,不是某个品牌的幸运时刻,而是一次全行业的脱胎换骨。奔驰CEO感叹产业将要崩溃,那只是欧洲自己的悲情;在中国,“新能源渗透率54.7%”是明晃晃的现实。新能源早已不是趋势,而是新规则。风暴还在继续,胜负手未到终点,只有不断创新、跟上时代步伐,别被革命的洪流淹没。毕竟,站在河流中间的人,永远不能指望河水倒流。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