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央企中国长安首场技术发布会,竟然主打智能化

你对汽车央企的传统印象是什么?

我想大概是品牌形象稳重可靠,但略显严肃,有距离感;在技术方面,主要依赖合作引进,自主技术创新步伐较为缓慢。可能怎么也想不到,央企会与高科技的智能化结合在一起。

但是,新央企中国长安成立后的首场技术发布会,却把智能化作为核心亮点进行发布。

新央企中国长安首场技术发布会,竟然主打智能化-有驾

2025年9月5日,第五届长安汽车科技生态大会和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共同于重庆盛大开幕。长安汽车正式发布智能化品牌“新长安·新安全——天枢智能”

天枢智能主要涵盖“眼明-脑灵-腿快”的关键核心技术平台,主要围绕驾驶辅助、座舱、底盘三个领域的智能化解决方案。

长安汽车的"天枢智能",以"安全"核心的独特多维技术整合方案,在当前的汽车智能化浪潮中确实显得有些与众不同。

行业中的智能化解决方案相对多样化 ,例如比亚迪侧重"智驾平权"与普及,特斯拉FSD追求纯视觉算法突破,吉利强调AI交互深度融合,奇瑞则是油电同智。

在多数车企将智能化作为提升体验和竞争力的手段时,长安旗帜鲜明地将“安全”树立为“天枢智能”的最高准则和品牌核心。这是一种从“被动满足安全标准”到“主动定义安全新高度”的战略转变。其“泛安全”理念涵盖了从传统的物理防护、行车安全,扩展到健康安全(如座舱环境)、心理安全(减少驾驶焦虑)和隐私安全(数据保护),视野更为广阔。

在发布会上,中国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掷地有声地宣布:“我们智能化只办三件事:安全、安全、还是安全!”

“眼明-脑灵-腿快”的架构,本质是构建了一套多重冗余系统。“眼明” 不只是看得清,更是通过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的异构传感器融合,应对单一传感器在某些极端场景(如逆光、雾霾、夜间)的局限性,确保感知无盲区。

“脑灵” 强调基于海量本土真实场景数据进行训练和迭代,让决策系统更像一个经验丰富的中国“老司机”,能处理“长尾场景”(如突然出现的异形障碍物、复杂路权博弈)。

“腿快” 则体现在执行端的快速和稳定,例如其分布式电驱和线控底盘技术能实现毫秒级的响应,在爆胎等极端情况下主动稳控车辆,将安全从“预防”延伸到“事后补救”。

长安在坚持核心技术自研(如SDA架构)的同时,也展现出开放姿态,与华为(阿维塔、深蓝)、腾讯(数据闭环)、海尔(“人车家”生态)等各领域巨头合作。这种“自主+合作”的模式,旨在整合顶尖资源,构建一个更具韧性和扩展性的智能生态。

新央企中国长安首场技术发布会,竟然主打智能化-有驾

长安的天枢智能,通过端到端交互式领航辅助、多模态AI大模型、分布式电驱、线控底盘等62项关键核心技术,围绕驾驶辅助、座舱、底盘三大领域,实现96个功能场景,其中8项为行业首发。

在驾驶辅助方面,长安自主研发了端到端交互式领航辅助,可对风险场景的实时识别,像老司机一样预判性驾驶,做到未雨绸缪,还具有主动的人车交互,快速不停地训练迭代;而交互式领航辅助,通过多模态大模型技术,可以像人一样“读懂”环境,例如开启窄道通行的辅助驾驶,可以轻松通过拥堵的胡同或者弄堂,行车全程实现“动口不动手”。

在人驾安全层面,从“被动防护”到“主动出击”:如面对“黑夜+远光灯+行人横穿”的高危场景,“天枢智能”通过黑夜逆光AEB技术穿透眩光,比人眼早两秒刹停;而在高速公路上遇到“消失的前车”,增强型AES技术可在0.1秒内精准协同转向与扭矩分配,即便120km/h时速下也稳如磐石。此外,还能适应多种场景的主动安全,如防误踩紧急制动、泊车防磕、主动加速防追尾等。

天枢座舱,涵盖了“天枢·交互”座舱的OS交互系统、“天枢·音响”座舱的智能音响系统、“天枢·显示”座舱的显示系统、“天枢·智联”成为有眼力见的小管家、“天枢·健康”守护健康安全等五个方面。

天枢座舱将“安全”从传统的行车安全,扩展到了健康安全(如三重净域系统、防晕车技术)、心理安全(减少驾驶焦虑、提升舒适感)和隐私安全(数据保护)等多个维度,形成了“泛安全”体系。这意味着座舱不仅仅是享受智能科技的空间,更是一个被全方位守护的移动安全座舱。

天枢座舱通过“One Agent”智能体和首发的“App Agent”功能,致力于实现从语音识别、语义理解,到逻辑推理、生态服务调取和最终执行的全链路打通。目标是让交互更自然、更精准,减少操作分心,这本身也是对驾驶安全的一种保障。

天枢座舱在健康方面的投入尤为突出。其 “纳米水离子空调+高效滤芯+森林级负氧离子”三重净域系统对车内空气质量的提升是行业首创的。获得的中汽研行业首个防晕车认证,以及联合三甲医院研发的睡眠模式,都体现了长安对驾乘者身心健康的细致关怀,这些功能在许多其他品牌的座舱中通常不具备这些功能。

天枢智联旨在让车成为“人车机家办”智慧生态的主动管理者。它不仅能实现常见的手机、车机互联,更能与智能家居深度联动,例如在车辆驶离车库时自动关闭家中的电视、空调等电器,展现了更前瞻的生态融合理念。

总的来说,长安天枢智能座舱通过其全方位的“泛安全”理念、深度整合的健康关怀功能以及“人车机家办”的主动生态互联,在智能座舱领域树立了差异化形象。

它并不过分追求炫酷的娱乐功能或单一的屏幕数量,而是更注重通过智能化技术为用户提供一个真正安全、健康、舒适且互联互通的移动空间。

新央企中国长安首场技术发布会,竟然主打智能化-有驾

长安的天枢底盘强调“三向六域”协同控制,纵向、横向、垂向三维协同,动力、底盘、智驾、座舱、车控、热管理六域融合。并且深度协同智驾、座舱、动力、热管理等域高度联动,底盘是“智能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新央企中国长安首场技术发布会,竟然主打智能化-有驾

天枢底盘拥有“识险,避险、脱险”三大能力。识险:行业首发轮胎全状态监控功能,以及针对磕碰引起的电池过热,开发弹性波AI识别技术,精准定位到25毫米。避险:针对雨天湿滑路面,开发了多模态附着极限感知、动态扭矩管理、横摆矢量控制等,有效减少打滑幅度超60%;行业首创的主动横风稳定系统,面对十级横风,车速120km/h车身偏移仅0.4米,行业第一。脱险:首搭分布式电驱,实现225km/h极速下爆胎不失控,避险车速指标行业第一。

当科技的浪潮席卷汽车产业,多数玩家追逐着炫酷的功能与颠覆性的体验时,新央企长安却以一场发布会掷地有声地宣告:智能化的终极使命,是让每一次出行都成为“值得托付的旅程”。朱华荣董事长那句“安全、安全、还是安全”,看似朴素,却暗含对生命最极致的敬畏与对产业最深刻的洞察。

长安的“天枢智能”,与其说是一项技术品牌,不如说是一场关于智能汽车发展的哲学反思。它试图回答:当算力飙升、算法迭代、功能泛滥时,什么才是智能的基石?长安的答案是:安全不是功能的点缀,而是所有技术的底色。从“眼明-脑灵-腿快”的技术冗余设计,到覆盖物理、健康、心理、隐私的“泛安全”体系,长安正将安全从一种“标准合规”提升为“主动定义”的价值主张。

这种选择,看似保守,实则充满远见。在智能驾驶遭遇信任危机、数据隐私引发广泛担忧的今天,长安以央企的身份扛起“安全”大旗,恰恰击中了行业痛点与用户隐忧。它提醒我们:智能汽车的未来,不应是算法冷冰冰的精确计算,而应是科技与人文交织的温暖守护。车不只是“从A到B的工具”,更是“从恐惧到安心的媒介”。

长安的探索也揭示了一条独特的技术路径:不追求单点技术的炫技,而崇尚系统能力的稳健。通过自研与合作并举,既构建了SDA架构、分布式电驱等核心自主能力,又融入华为、腾讯、海尔等生态伙伴的优势,形成了一种“开放中的自主”。这或许是“新央企”的智慧:既保持战略定力,又拥抱时代生态。

更重要的是,长安将安全从“驾驶场景”拓展至“全生命周期体验”。座舱中的防晕车认证、三重净域系统,底盘下的爆胎稳行、横风抵抗,甚至车家互联的无缝协同,无一不在传递一个理念:安全不仅是“不发生事故”,更是“每一刻的从容与舒适”。这种对用户体验的深层理解,正是智能汽车从“功能机”迈向“智能体”的关键。

如果说特斯拉定义了电动化的极限性能,比亚迪重构了成本与规模的边界,那么长安正在尝试定义智能化的“信任阈值”。它的野望或许不仅是卖车,而是让“长安”二字成为智能出行时代的“安全代名词”。

真正的科技革新,从不源于对潮流的盲从,而始于对本质的坚守。长安的“安全宣言”,正是智能汽车回归人性、回归信任的一次重要努力——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战略,更是一个时代对技术伦理的呼唤。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